八月的黔贵大地,武陵山脉苍翠如波涛奔涌,乌蒙群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1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宛如一位胸怀锦绣的生态诗人,以“绿”为韵脚,落笔于生态与发展的恢弘诗行,将山水“高颜值”与发展“高质量”写成一首激荡人心的绿色诗篇。
2025年,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贵州牢记嘱托,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持之以恒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等,多点推动各项“两山”转化改革集成和创新突破。
今天的贵州,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正于绿水青山间磅礴汇聚。
铜仁市锦江风光。 林泓泉 摄
守护高颜值 绿韵沁山河
“我们在贵州度过了一个100分的假期。”近日,一位来自广东省的游客沉醉于荔波小七孔的碧波翠影,由衷赞叹。
这个盛夏,无数游客涌入贵州,寻觅黔山秀水间蕴藏的独特魅力。这份赞誉,正是贵州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生动回响。
近年来,贵州深入打好大气、水、土壤、生态、环境应急等污染防治防控“五场战役”,实施重点河湖污染治理等“四大攻坚突破”,持续推进磷石膏、赤泥、粉煤灰、锰渣、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和技术攻关,强化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与修复。
一场场环境“整治战”、污染“歼灭战”、生态“修复战”,持续巩固优良生态环境这个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为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保驾护航。
荔波小七孔古桥。朱进 摄 (贵州图片库发)
正如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理事陈美桥所言,贵州的绿,绿得令人心醉。这抹生态绿,是贵州最耀眼的标签,是万物共生的摇篮,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
绿色,已深深浸润贵州的千山万水。通过对多类型生态单元的系统“疗愈”与综合治理,生态空间在提质中扩容,生态功能在重构中提升。
一片片林地得以休养生息,一方方水源重焕清澈,一段段河谷恢复生机……每一处潜心保护的山水,都成为撬动“金山银山”的有力支点。
转化高质量 绿能涌新潮
贵阳市观山湖区小兰山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依托“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以“一带(滨湖观光休闲带)三区(总部产业集群区、产业融合示范区、综合服务区)”的产业布局,将数字产业悄然融入山水画卷。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举办期间,来自英国的智库专家Khalic Elooardighi漫步滨湖观光休闲带,独特的湖岛地貌令他驻足,“将低能耗、低碳的数字产业融入自然景区,这种转型智慧令人赞叹。”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持续推动“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统筹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
绿意盎然的贵阳市观山湖。曹经建 摄
新质生产力,其底色必然是绿色。贵州的实践有力印证着这一方向——
传统产业“绿”转身: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加速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突破56%,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8.8%;高耗能行业加快绿色化、清洁化改造,“两高一低”项目盲目扩张被有效遏制……
绿色产业“新”崛起: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蓬勃发展,绿色经济占比达48.8%;全力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国家4A、5A级旅游景区达150个……
全省首个集中式大型储能电站——中核汇能贵州公司紫云200兆瓦/400兆瓦时独立共享储能电站。
绿色赋能贵州千行百业,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融合绿色化数智化大抓产业、主攻工业,贵州成为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一批绿色工业百亿级项目落地建设,绿色农产品畅销全球多国,世界级生态旅游资源吸引全球游客,奋力展现山清水秀、绿色低碳的美丽贵州新风采。
绿水青山蕴藏的澎湃经济价值,正在贵州这片热土上,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综合效益。
创新强根基 绿制护永续
制度,是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坚实根基与永续保障。
贵州深谙此道,从“试验田”的精心耕耘到“先行区”的奋勇开拓,贵州以“大胆闯、深入试”的魄力,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局部探索、破冰突围走向系统集成、全面深化。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跨省域横向生态补偿等多个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长江上游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机制、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等30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创新实践等31项改革经验列为国家改革成果案例……制度创新为绿色发展夯基垒台。
遵义市赤水河黄金水道。丁福秋 摄
贵州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以高品质生态支撑高质量发展。
基层实践同样精彩纷呈:铜仁市江口县创新“梵净生态账户”、遵义市赤水市建立生态产业发展机制、铜仁市万山区全力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全省各地紧扣“两山”转化实践,聚焦补偿机制、核算体系、交易制度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黔山贵水间,那蕴于苍翠的发展密码,那发于创新的制度伟力,正汇成独具贵州特色的“两山”转化路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瑶
编辑 彭林元
二审 谢巍娥
三审 干江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