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孙晓萌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今夏,效仿古人秉烛夜游的雅趣,赴博物馆“纳凉”成为一种新风尚。
美团旅行数据显示,7月以来,“夜游”相关搜索量与评论量环比上月增长约100%,乘船夜游、夜游博物馆均是热门项目。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经济专项调研,超过1/3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在暑期开展了夜游活动。
德基艺术博物馆 本刊记者 孙晓萌I摄
博物馆今夜不眠
今年暑期,高温炙烤全国,天气闷热异常。不少博物馆、文化古迹纷纷延长开放时间、开设夜场活动。
以北京为例,国家自然博物馆推出包含夜宿、4D电影、手作体验等项目的“博物馆之夜”活动;一些小型博物馆、文化古迹举办的夜游活动,由于空间承载能力有限,更是在网络上一票难求。
今年5月,一段舞者在屋顶上跳敦煌舞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走红,将一家位于故宫边上的小型美术馆再次“捧红”。由于没能抢到“舞蹈场”的门票,直到最近,记者才得以走进这家美术馆,观看其新近策划的夜游活动——园林光影展。
当天的北京,断断续续下了一整天雨。淅淅沥沥的雨夜,三四十位游客或站或坐,聚集在南房游廊檐下,此处是光影展的最佳观赏位置。临近8点,光影展开场,美术馆关闭了园子里所有照明灯,只能看到投影照出的细密雨丝。婉转的背景音乐里,观众屏气凝神看着眼前流转的光影,5分钟的特展很快结束。
除了北京,全国多地博物馆还有诸多别具一格的尝试。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开设的全球唯一常态化运营的“零点博物馆”便是其中之一。
“从2017年开馆起,我们就坚持开放到晚上10点。但工作人员注意到,闭馆时间会影响到观众的观展体验。即使我们不催促,他们也会主动向工作人员保证‘我很快看完’。这与我们倡导观众从容观展的理念相悖。”德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艾琳告诉记者,“因此我们决定延长博物馆的开放时间。”
谈及常态化夜间运营的根基,艾琳说:“产品硬才是真道理。无论是文物价值、艺术深度还是叙事张力,都要经得起观众反复品鉴。”夜间博物馆有自己的产品,“我们以展览‘花卉静物三百年’为基础策划的夜间主题活动,观众会收到一封19世纪的邀请函,可以在展厅跳一支与玫瑰相关的舞”。
关于夜间运营实效,艾琳用数据说话,“我们的夜场观众现在能占全天客流30%以上,暑期甚至逼近40%”。她提及一位观众在某社交平台上的评价,“过去对夜晚的想象是啤酒烧烤小龙虾,今晚可以大胆跟妈妈说,我在博物馆里面熬夜”。
“不少旅游APP特意来告诉我们,新街口步行15分钟内的民宿酒店入住率因为我们的夜间开放而提升。有年轻人专门把德基艺术博物馆作为一天行程的‘最后一站’。”艾琳说。
北京一美术馆举办的夜游活动本刊记者 孙晓萌I摄
博物馆的“未来式”畅想
“博物馆关注数字技术,出发点绝不是技术,而是为了文化传输。”艾琳说,正因如此,博物馆需要不断探索如何借助新技术让文化以更鲜活、更具沉浸感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艾琳以德基艺术博物馆“经久不衰”的数字展《金陵图》为例介绍:“《金陵图》这幅古画有10米长,描绘了533个宋代人物,如果是单纯看画,普通观众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细节。当时我们就想,能不能让人真正走进画中世界?”
游客夜游美术馆 本刊记者 孙晓萌I摄
创作过程中,也有不少波折。“动画公司坦言做不了,游戏公司说‘抓不到’观众。最终我们找了一家室内高精度定位企业才做成。观众佩戴手环进入动态长卷,与NPC产生互动,可以不断解密画中的故事。”艾琳说。
“这个展从2021年开展至今仍很受欢迎,证明了观众喜欢这种创新解读。今年我们还推出了‘AI穿越’功能,让观众拍照生成宋代形象,再与画中人合影,最后还能做成冰箱贴,年轻人喜欢得不行。”她说。“我们希望年轻人可以把逛博物馆当作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继而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这种创新形式,不仅拉近了观众与艺术的距离,也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
艾琳告诉记者,数字展的自主探索模式,客观上缓解了讲解压力,“夜间开放肯定会增加成本,但是我们的门票和周边销售完全能覆盖运营成本”。
据介绍,去年德基整体销售额达245亿元,有3000万的外地客流是德基以文化艺术赋能商业空间带来的。艾琳解释其中“商业体+艺术馆”的联动,“观众在8楼博物馆观展后,自然而然地通过电梯进入楼下餐饮零售区,这形成了文化消费与生活消费的精准对接”。
对于博物馆的“未来式”,艾琳是这么设想的,“未来肯定有更多AI的应用,比如我们想要尝试做AI安防,为艺术博物馆真正实现24小时开放做准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