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德明古镇的青石板路上,一名环卫工佝偻着背拉着装满垃圾桶的三轮车,身后五六名工作人员手持考核表,或低头记录、或环顾四周——这幕‘一人干活、多人围观’的场景,被游客拍下后迅速引爆网络。”
视频里,三轮车轱辘碾过石板路的“吱呀”声混着蝉鸣,环卫工的汗珠顺着脖颈滚进衣领,而身后的考核人员却显得“悠闲”:有人抱着表格站在路边闲聊,有人低头划拉手机,唯独没人搭把手。网友直呼:“这哪是考核?分明是‘摆拍’!”
“干活的一个,指挥的一群”:考核为何成了“围观现场”?
这段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后,评论区炸开了锅。
“环卫工每天早出晚归打扫,考核本应是激励,怎么成了‘作秀’?”常来古镇的游客陈女士留言,“他们拿着表站着看,环卫工连擦汗的时间都没有,换谁心里不憋屈?”
“公共场合这样考核,是不是不尊重劳动者?”本地市民刘先生翻出此前类似视频,“景区考核咋总让干活的人‘出镜’,管理者躲在后面?”
争议的焦点,集中在“考核形式”与“劳动者感受”的割裂。视频中,环卫工需要完成垃圾清理、垃圾桶擦拭等任务,而考核人员只需记录、打分,甚至有人站在路边闲聊。这种“单向审视”的场景,让本应“以评促优”的考核,变成了“被审视的压力”。
承认问题并整改
面对网友们的质疑和声讨,8月14日,石家庄西部长青森林康养城有限公司(德明古镇运营方)终于发布了情况通报,对此事作出了回应。
经核查,视频画面确实是8月12日德明古镇保洁班组的“月度内部考核”现场。考核内容涉及垃圾清理及时性、垃圾桶清洁程度、周边环境整洁度等多个指标。考核方式为“班组员工展示岗位技能,各班组负责人现场打分”,目的是“通过直观对比提升服务质量”。
通报中提到,针对“公共场合考核引发不适”的问题,公司已经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并修订了《卫生考核细则》,明确“考核过程需注重效率与人情味”。后续将采用“分组考核”“错峰检查”等方式,避免类似场景再次发生。
工作人员反思:考核方式确实不妥
8月15日,记者通过景区官方渠道联系到了参与当日考核的工作人员王师傅(化名)。王师傅在接受采访时,坦诚地承认了视频中他们的工作状态确实存在问题。
“视频里我们站着看、被动记录,没有给环卫工提供任何实际帮助,反而让他们感到紧张和不适,这是我们的不对。”王师傅懊悔地说道。他解释说,考核的初衷其实是好的,“我们想通过现场打分的方式,让各班组之间互相学习,比如有的班组擦桶更细致,有的清理落叶更快,这样能激励大家共同进步。”
王师傅也承认,“考核方式太生硬了,我们没有考虑到环卫工的感受。他们在前面辛苦地干活,我们却在旁边指手画脚,换做是谁都会觉得不舒服的。”
公共服务考核的“温度”之问
这场风波的核心矛盾,其实就在于“考核”与“服务”之间的平衡问题。
一方面,景区作为公共服务场所,需要通过严格的考核来确保环境卫生质量,这是对游客负责的基本要求。毕竟,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但另一方面,环卫工作为服务一线的劳动者,他们每天默默付出,为景区的整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同样需要被尊重和理解,而不是被当作“被检查的对象”。
考核既要见效果,更要暖人心
从最初的“一人干活、多人围观”的荒诞场景,到景区方面的批评整改、优化细则,德明古镇的这场争议无疑给所有公共服务行业敲响了警钟。
考核的本质是“以评促优”,是为了让服务变得更加优质,而不是“以评施压”,给劳动者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对于景区来说,与其把考核变成一场“表演”,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日常管理上。比如增加环卫工的休息区,让他们在辛苦工作之余能够有个地方歇歇脚;优化工具设备,让他们的工作更加轻松高效;定期组织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让“考核”真正转化为服务质量的提升,让景区和环卫工一起携手,把古镇打扫得更加干净整洁,让游客们能够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尽情游玩。
来源:澎湃新闻,九派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