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旅游,首选大召寺,在鄂尔多斯大草原,蒙古包,吃了羊排,喝了奶茶,早餐,品尝特色小吃,烧麦。
这是山东人自驾游山西,宁夏,内蒙古第九天。
门票35元,65岁以上的免费。

大召寺院二种文字
站在大召寺的山门前,呼和浩特的风带着些许草原的凛冽,却在红墙金瓦的映衬下,添了几分肃穆与温暖。这座始建于明代的藏传佛教寺院,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塞外古城的沧桑,也藏着北方寺庙文化里最动人的褶皱。
穿过山门,最先撞入眼帘的是那尊威风凛凛的石狮。不同于江南寺庙石狮的温婉,这里的石狮眉骨高耸,鬃毛如波浪翻卷,爪下的绣球仿佛凝聚着千钧之力,带着草原民族特有的雄浑气势。导游说,大召寺的“召”在蒙古语里是“寺庙”的意思,而它能成为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核心,离不开当年阿拉坦汗与三娘子的鼎力支持——宗教与政治在这里交织,早已不是简单的信仰符号。

大召寺寿字的书法艺术
主殿银佛殿的门槛很高,跨进去时需微微低头,像是对信仰的自然敬畏。殿内光线略暗,一尊高近十米的银佛静静端坐着,千百盏酥油灯在佛前摇曳,将银质的衣纹映得愈发温润。这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是大召寺的灵魂,据说当年耗费了万两白银铸就,历经数百年香火,佛面的鎏金依旧璀璨。香客们捧着哈达,顺时针绕佛而行,口中默念着经文,脚步声轻得像怕惊扰了时光。我学着他们的样子,指尖掠过冰凉的转经筒,木质的筒身被摩挲得光滑,每一次转动,都似在与无数前人的虔诚对话。

大召寺附近的塞上老街游人如织
转到后院时,忽然被墙上的壁画吸引。不同于汉地寺庙常见的工笔重彩,这里的壁画线条粗犷却不失灵动,色彩以红、蓝、绿为主,带着浓郁的藏地风格。画师用矿物颜料勾勒出佛经故事里的飞天与护法,衣袂飘飘间,竟能看出几分蒙古袍的飘逸。最妙的是壁画里的山水,没有江南的小桥流水,反是连绵的山峦与开阔的草原,原来佛国的想象,也带着脚下土地的印记。
院子里的古柏已有数百年树龄,枝干虬曲如苍龙,树皮上还留着岁月冲刷的沟壑。树下坐着几位晒太阳的老人,他们是附近的居民,闲时便来寺里转转,递上一壶砖茶,就能和僧人聊上半晌。听他们说,大召寺不仅是拜佛的地方,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农历正月的“晾佛节”,寺里会展出巨大的唐卡,全城人都来祈福;平日里,谁家有了烦心事,来这里烧柱香,听段经声,心里就敞亮多了。宗教的庄严与生活的烟火,在这里竟如此和谐地交融。

二元一个清真烧麦,美味可口!
走出大召寺时,夕阳正给琉璃瓦镀上一层金辉。回头望,那红墙在暮色中愈发沉静,檐角的风铃偶尔叮咚作响,像是在诉说着什么。忽然明白,北方寺庙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不在晦涩的教义或繁复的仪式里,而在它与这片土地的共生里——它藏着草原民族的信仰,裹着塞外古城的记忆,也盛着寻常百姓的悲欢。
或许,旅行的意义就在于此:在某一个陌生的角落,与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撞个满怀,然后带着满心的温热,继续向前。大召寺的晨光与暮色,大抵会在记忆里,亮很久很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