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广东不仅是我国经济版图上的“排头兵”,更以多元文化与丰富地貌勾勒出独特的岭南风情。作为简称“粤”的沿海大省,广东南望南海,北倚南岭,与港澳紧密相连,又与桂、湘、赣、闽四省接壤,还与海南隔海相望。从珠三角的繁华都市到粤北的层峦叠嶂,从潮汕的滨海风情到客家的山居文化,地形的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也让许多来过广东旅游的人念念不忘。
说到广东的著名城市,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广州的千年商都底蕴、深圳的科创活力、佛山的制造业传奇、珠海的宜居风光等等,这些“大湾区”城市占据太多关注,但广东的精彩远不止于此,在广袤的粤北大地,还有这么一座城市同样值得关注,那就是广东省面积第二大的城市——韶关。
若论面积,韶关仅次于清远,算是“广东第二大城市”,其面积相当于9个深圳,比两个广州还要大。韶关古称“韶州”,坐落于广东北部,像一道天然的门户:北接湖南,东连江西,东南、南、西三面分别与本省的河源、惠州、广州、清远接壤,恰好处于中原进入岭南的咽喉要道,自古便是兵家必争的交通枢纽,如今更是粤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独特的地理位置,让韶关的自然与人文都透着“交融”的气质。它地处南岭山脉南部,地势北高南低,湘粤褶皱带的地质构造造就了这里的奇山秀水——丹霞山的赤壁丹崖是世界自然遗产的瑰宝,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的林海雪原颠覆了人们对“广东无雪”的想象。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充沛降水,让珠江支流在此纵横交错,既滋养了沃野,也孕育了丰富的生态。
而人文层面,韶关更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碰撞的交融之地,多元文化的交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韶关文化”,让每一个踏足此地的人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让人意外的是,如今这座看似低调的城市,曾经在历史上短暂担任过广东省会。
1938年广州战役后,为应对时局,广东的省会于1943年迁至韶关,直到1945年才回迁。虽然只有短短两年时间,却让韶关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承担起了全省的行政中心职能,这段往事也成了当地人心目中“虽短犹荣”的记忆。
不过,与“面积大”和“底蕴深”形成对比的是,韶关如今的经济发展在广东省内却略显“滞后”。GDP在全省排名中下游,与珠三角城市的差距一目了然。有人说,这与韶关多山地、少平原的地形有关,发展空间受限;也有人认为,太大的面积反而增加了统筹发展的难度。
但看好韶关的人也不在少数。随着大湾区辐射效应不断扩大,韶关作为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的核心,正凭借生态优势探索绿色发展之路。高铁的开通让它与珠三角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生态旅游”、“康养产业”等标签逐渐清晰。或许,韶关这座曾经的“省会”,正以另一种方式寻找自己的定位。
当我离开韶关时,车窗外的青山连绵起伏,让人想起那句“韶关山水好,乐得不思归”。它或许没有珠三角的繁华,却有着不可复制的自然与人文宝藏。那么,你来过韶关旅游吗?知道它是广东第二大城市,还曾做过省会吗?你觉得韶关这座“藏在粤北”的城市,未来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