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全力保护好桂林山水,继续做好当地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让这一人间美景永续保存下去。”
“全中国、全世界就这么个宝贝,千万不要破坏。”
“桂林山水甲天下,天生丽质,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呵护好。”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保护桂林山水、维护广西良好生态环境提出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为广西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上,为呵护秀美漓江,让这一人间美景永续保存下去,在自然资源部统筹支持下,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漓江山水工程”)应运而生。
漓江山水工程是国家“十四五”期间启动实施的第二批山水工程项目,总投资54.91亿元,在漓江流域1.23万平方公里内,以保持漓江山水原真性为核心,自2022年秋季起实施水生态保护修复等8大类工程83个子项目,系统保护修复漓江流域受损退化的生态系统。
截至2025年7月底,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89224公顷,占总体目标的99.2%,区域内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区域森林覆盖率维持在 64.99%,干流水质稳定维持在Ⅱ类,支流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水土保持率保持在86.7%以上,坍塌的河岸得以筑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森林湿地、重要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取得重要进展。
重塑山体:桂林的山更青了
桂林市临桂区二塘横山里历史遗留矿山,由于多年的采石,山体严重破损,被称为“半边山一面墙”,山上植物稀少,山脚坑洼不平,矿山废渣随地可见,与“诸峰分峙如青莲出水”的美景大相径庭。矿山还存在水土流失和污染水体等顽疾,山上众多的浮石等危岩体,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
2022年秋,横山里石灰岩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启动,项目投入5300万元,清理了山体危岩体并布设主动防护网,消除了落石安全隐患,平整山脚的土地,采取新型植被恢复技术,重构良性健康的底层微生物生态系统,重塑破损山体的生态。

曾经千疮百孔的桂林市临桂新区二塘横山里矿山逐步恢复了植被
2025年6月工程竣工。修复后的横山里废弃矿山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山脚青草茂密,边坡裸露的岩石上覆盖了爬行类植物,崖畔间的草灌也露出了尖尖枝丫。据了解,漓江山水工程共实施19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完成矿山生态修复任务目标面积400.66公顷,使千疮百孔的矿山逐步恢复喀斯特山体特有的峰丛风貌。
桂林的山以典型的峰丛洼地谷地地貌为主,由于开荒等原因,部分区域形成了寸草不生的石漠化地貌,山石裸露,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频发,生态脆弱。漓江山水工程共实施3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治理面积达8821.77公顷。目前,冠岩地下河流域以及海洋山脉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已全部竣工,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灵川县潮田乡深井村白头山,位于冠岩地下河流域以及海洋山脉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区。2025年8月,记者走进白头山,只见山上林木葱郁,山下的乱石洼地里,两米多高的金槐树枝头挂满淡黄的花蕾,树下草灌木丛生,藤条植物攀爬乱石。这些草灌藤都是中草药,有金银花、岩黄连、百部、黄精、碎骨补、鸡血藤、三叶木通等。
冠岩地下河流域是石漠化的重灾区,2022年秋投入4658万元实施治理,修复面积2500公顷。修复方式有两种,包括在陡峭的山体实施封山育林、实现自然恢复;在3000亩乱石洼地里种植经济乔木,在树下种植中草药。
广西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高级工程师吴成华说,项目采取生态修复与生态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治理洼地石漠化一举两得。金槐树扎根石缝,起到保水固土作用;藤本类植物覆盖裸岩,形成岩溶地区特有的小生境和森林、林草群落,既恢复了石漠化的生态,又使当地农民从中获得收益。
此外,漓江山水工程还实施了4个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如海洋山封山育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工程,以及猫儿山候鸟迁徙廊道保护工程等2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项目,也为桂林的山增色添彩。
自然修复:漓江的水更秀了
桂林市雁山区柘木镇柘木村位于漓江东岸,柘木溪流经田野穿过村庄注入漓江,溪岸叠石驳岸绿草葱茏,乌桕树高大茂密,小石桥横在溪水上,清澈的溪水里长着睡莲和再力花等水草,空气清新,风光优美。
柘木村村民唐建斌说,以前的柘木溪糟糕透顶,农村生活污水都排到沟里,村民也往沟里倒垃圾,死鸡、死猫、死老鼠都往里头扔,散发恶臭气味。随着漓江山水工程的实施,当地清理了溪流里的淤泥,加固了堤岸,并把村里的生活污水纳入桂林市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农村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物不再排入漓江。

漓江风景名胜区漓江岸线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雁山段)竣工后,位于柘木村河段的油麻滩绿草如茵,成为桂林市民的休闲旅游和打卡点
柘木溪治理工程,是漓江山水工程子项目漓江风景名胜区漓江岸线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雁山段)的一项内容,该项目还实施堤岸加固和岸线绿化工程,以解决漓江河段防洪护岸堤破损坍塌、岸坡破损、岸线黄土裸露和滩涂裸露等问题。
项目采用“宾格石笼”这一生态的施工方式实施堤岸加固工程,将镀锌的铁丝网绑扎成网笼并密实装填鹅卵石,在表面铺垫置有草种的生态垫,筑成植物和树种可以在上面自然生长的堤岸。同时植物根系往下生长,会将鹅卵石牢牢地固定住,进而形成牢固而自然的岸线,江水冲不走也冲不垮,防止江水对岸线侵蚀造成水土流失,保持了漓江山水的原真性。项目负责人介绍说,整个3000米岸线修复工程不用一包水泥,也不新增一分建设用地,秉持了“用生态方式来修复生态”的理念。
岸线的绿化采取多层次结构,临水的岸线种植挺水植物,坡岸种植大叶草、狗牙根和黑麦草等多种灌草,乔木有乌桕树、小叶榕、香樟和桂花等乡土树种,形成了多样化的森林,构造绚丽多彩的漓江岸线。
水生态保护修复是漓江山水工程的主要工程类别,共实施38个子项目,涵盖漓江风景名胜区主干流、江中洲岛以及桃花江等众多支流,主要工程措施包括加固堤岸、植物修复、设置生态缓冲带以及截污管道等。一些支流还根据实际生态问题进行疏浚河道、清理入侵物种等措施,预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3988.33公顷,河道岸堤修复长度356.97公里。
在工程建设中实施的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可视范围水土保持林提升工程等3个水土保持项目、荔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3个湿地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兴安县严关镇农田生态功能提升项目等12个农田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也直接或间接保护了漓江水质。
和谐共生:山水人的相处之道
随着山水工程的实施,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推动当地生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风生水起。
2025年8月9日,灵川县潮田乡深井村农民毛五福背着蛇皮袋,在白头山里乱石洼地采收金槐米。这块15亩的洼地是开荒地,他在石缝里种了多年玉米。两年多前,漓江山水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部投资种下400多株金槐树,并在树下种植多种草药,管护两年后无偿移交给他。此后每年,他只需简单管护和采收。如今金槐树已经开花,到了采收季节,树下的草药来年也可以采收了。

8月,位于冠岩地下河流域以及海洋山脉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修复区的灵川县潮田乡深井村白头山乱石洼地里金槐树花飘香
两年生的金槐树产花量很少,但毛五福表示,再过三年五载,400株金槐树的花朵进入丰产期,每株采收20多斤米粒状的金槐米干品,每斤价格在10到20元不等,按最低市场价格计算,每年收入也有8万元。加上树下的草药收入10万元,收入比种玉米强太多了。
潮田乡深井村人口有2700人,土地资源稀缺,多年前为求温饱,在石山上开荒种玉米,开荒地占了全村耕地的四分之三。如今,这些开荒地全部种植金槐树并发展林下种植业,每户大约10多亩。耕地下山、林木上山、点石成金,“石窝窝”变成“金窝窝”,这是深井村绿色发展的写照。
漓江山水工程带火了休闲旅游服务业。
桂林市雁山区柘木镇柘木村的漓江河段中有一洲岛名为油麻滩,是桂林市民的休闲地之一。漓江风景名胜区漓江岸线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前,当地旅游业一直不温不火,2023年5月一期项目竣工后生态环境好转,油麻滩的游客量迅速增加。
当地群众抢抓机遇,争相经营各种旅游服务项目。农户陈家臻租下江边一间荒废了10年的“农家乐”改为茶馆,经营“下午茶”,供在草地上玩累了的游客喝茶看书,生意火爆。农民唐建斌经营一家杂物店,每天卖出许多矿泉水。周边,还有多家农家乐餐馆和民宿旅馆陆续开张。
漓江山水工程提高了当地人的生活质量。
2025年8月9日一大早,52岁的荔浦市居民蔡巧玉,在荔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健身步道上跑步。从去年起,她几乎每天都沿着湿地公园跑步10多公里。她说,湿地公园周边空气清新、风景优美,边跑步边看花听水,令人心旷神怡。
蔡巧玉是个跑步爱好者,是荔浦市“微马队”成员,以前总在街道上跑步,经常受各种路障和安全隐患影响。荔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主体工程实施后,河里的沙洲及河岸边种植了大量草灌木,河岸上也修建了步道,她与“微马队”的队员们终于有了真正的“健步乐园”。
修复后的漓江流域,让我们看到了山与水浑然天成的美丽画卷,也听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回响。

荔江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修复后,三联村节点的祼石滩恢复了植被,江水清澈,景色优美
来源:广西自然资源厅网站
作者:甘剑伟 伍婷婷 杨彬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