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15日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内蒙古日报·草原云客户端聚焦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新成就,用镜头语言讲述北疆生态故事。
从苍茫草原到浩瀚林海,从澄澈湖泊到金色沙地,每一幅画面都见证着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让我们透过这些光影瞬间,感受内蒙古人民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决心,见证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日新月异。
呼和浩特市通过对大黑河沿岸生态风貌进行修复和重塑,形成了一条汇集河心岛、亲水木栈道、滨河步道等元素的城市绿色生态链。记者 孟和朝鲁 摄
八月的内蒙古大地,天高云淡,绿意盎然。2025年是全面落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之年。内蒙古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全力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1.43亿亩、种草3.55亿亩,规模持续领跑全国,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绵延万里的绿色长城。
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凤凰山景区内的免渡河国家湿地公园风光旖旎、生态良好。近年来,当地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林旅+”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森林资源“绿色变现”,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记者 王晓博 摄
在这片广袤土地上,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正在上演。内蒙古通过多元投入、多方参与、光伏治沙、科技治沙等一系列新机制新举措,在“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中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内蒙古速度”——2023年完成防沙治沙950万亩,2024年实现1954万亩的翻倍增长,2025年前5个月再破900万亩大关。
游客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库布其沙漠中的银肯塔拉景区游玩,体验沙漠绿洲的独特风情。银肯塔拉景区位于库布其沙漠的东端,近年来,当地持续开展治沙造林工作,累计治理面积达到了1800公顷,为天然绿洲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记者 王晓博 摄
内蒙古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创新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举措。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将全区一半以上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红线内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将全区分为1892个管控单元,按照“一单元、一策略”实施差异化、精细化管理,对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城乡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等提前评估,从源头上把严优化生产力布局的“绿色标尺”;将保护草原、森林作为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严控在草原上新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严禁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部署推进遏制毁林毁草总体战,全面推动草原过牧问题治理;完成基本草原划定,全面落实林(草)长制,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天然林保护和人工林建设,持续提升草原森林资源质量;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利用坡地、荒地、废弃矿山等空间“见缝插绿”。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金莲川草原风光醉人。金莲川草原滋养着数百种珍稀动植物,野生植物中最负盛名的是金莲花,每至盛夏时节,绵延数里的金莲花热情绽放,化身金色海洋随风摇曳。记者 王晓博 摄
经过久久为功的保护、修复和治理,内蒙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日益提升。
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同时,内蒙古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截至5月底,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达到14309万千瓦,占全区电力总装机的52%,成为全国首个新能源装机突破1.4亿千瓦的省区。据测算,目前内蒙古已并网的新能源装机每年可产生约3000亿千瓦时绿色电力,相当于节约标准煤93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7亿吨。从黄沙漫漫到绿意盎然,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内蒙古正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在连绵起伏的沙地上,整整齐齐排列着蓝色的光伏板,形成了一大片的“蓝海”。记者 王晓博 摄
乌海市甘德尔生态治理区草木掩映、生机勃发。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打响以来,乌海市实施“三北”工程林草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治理修复面积3.881万亩,甘德尔山森林覆盖率从近乎零跃升至60.35%。 记者 孟和朝鲁 摄
今天的内蒙古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绿色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随着“三北”工程等重大生态项目的持续推进
祖国北疆这道绿色长城
必将更加牢固
必将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白雪
新闻编辑:李超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