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山里的睡美人——临安
▓ 张澜涛
江南秀美之地,浙江占有要席。
湖光山色相映成趣、人文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特色:既有西湖的潋滟清波与雷锋塔影,又有楠溪江的碧水滩林与莫干山的竹海秘境;既有千岛湖碧波万顷如翡翠镶嵌,又有钱塘潮横贯江面与汹涌澎湃;既有雁荡山奇峰云雾演绎的梦幻交织,又有千年温柔与浪漫组合的唐宋风雅;既有河姆渡与良渚文化的历史渊源,又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代思想理念的发源。底蕴深厚,无与伦比。
浙江真是个好地方:从浙北江南古镇,到浙南的田园乡村;从浙西的秀山碧水,到浙东的海岛渔家,宛如诗画江南的山水画卷,到处是令人向往的、天仙级的奇观异景。
近年来聪慧的浙江人,不断优化组合,开拓进取,在传统旅游项目的基础上,利用一些山区夏日气候凉爽的自然条件,挖掘康养旅游的潜力,先后打造开发出遂昌、缙云仙都、董岭、临安等多处康养基地,紧紧抓住旅游业方兴未艾的发展机遇,借势把美丽乡村(山村)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上述的浙江康养基地,笔者和家人先后前往体验了其中的3个,最近一次去的是临安,于是便有了临安康养旅行散记在笔下的产生。
临安竹海
临安的印象
8月的临安,暑气渐淡,阳光如降了温的热水倾泻而下,夏秋之交的气象已见端倪,尤其是山里的傍晚,使得到此康养旅行的游人,初尝凉风习习、体感舒适的美意。
放眼远眺,满山遍野的蓊郁葱茏,像情绪失控的画家端起调色盘恣肆挥洒,用一览无余的浓墨重彩,图腾了峰峦相连、山水竟秀、广袤无垠的大地,处处是碧翠深绿的色彩,江南的颜值,似乎在临安沉淀了最为惹人心醉的美。
我们居住的康养村子,周边的景色更是美的令人窒息:
团团环抱的簕竹、龙竹、翠竹、毛竹等,密密匝匝的碧翠枝干,像竿竿翡翠挺立的柱,细瞅表皮凝结的竹沥,和那叶脉间升腾起的淡青色朦胧的绿雾,充满了别样的诗情画意。竹冠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竹叶婆娑地诉说着甜蜜的私语,以及它投在地面上斑驳的墨影,活脱脱一幅流动的山竹的水墨画。
山间的泉水,顺着一条宽约七米的沟壑,正对着我们居住的这户王姓人家楼层的腹部流过,听见潺潺的流水声不绝于耳。我们看见山泉如丝带一般蜿蜒而下,有节律地冲击着被青苔覆盖的石头,静静地告诉大地,告诉我们她此刻的存在,仿佛在演奏着一首大自然的交响曲,那一串串的躁动的旋律,就是我们此刻伫立在沟边的分享与聆听。
水汽氤氲弥漫,将这里的一切都被浸润的柔软了,粉墙黛瓦浸在水里,弯弯的石桥浸在水里,沟壑边的杨柳浸在水里,连同那低垂下来的枝条,此时仿佛也成了水的一部分,营造和渲染了临安山水之美的氛围。
若是把临安比作美人,那必是温润如玉的样子了。不施粉黛,却有着迷人的风韵;无需梳妆,却有着体态优美的风采;不做美颜,却有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无可媲美的气色,纯属大自然的偏爱与恩赐。
这便是临安给笔下留下的第一印象。
山玲珑 水玲珑
我们康养团居住的村子,四周藏着很多的旅游景点,诸如东天目山、龙门秘境、太湖源、指南村、石门老街等,路程大多在数公里到三十公里范围内,实属康养旅游的不二选择之地。
2025年8月8日这天,我们一行数十人于清晨8时许登上了临安玲珑山,看见蓝天下、晨光里的玲珑山,像个被朝露亲吻过的脸庞,散发着湿漉漉的生机,每一寸山石,每一棵树木和每一丛山草,都透着亮闪闪的光泽,眨着水晶般的眼睛,仿佛连阳光都调皮地在她的山体上多绕几个圈圈,深情地把她沐浴和美化。
那双山的眸子,贪婪的惊人,像是要把整个儿江南的烟雨,全部装进她的囊中,轻盈地摇曳着泛起阵阵玲珑般的波光,使人想起苏东坡当年登上玲珑山时写下的《水玲珑》那副对联:水玲珑,山玲珑,山水玲珑;钟悠远,鼓悠远,钟鼓悠远。在先生走远的背影里,玲珑山至今仍铭记着他的赞美的话语,敬佩他的才华如江河奔涌不息,体现了一代文豪卓越的语言智慧与灵动的思绪。
玲珑山不光只是苏东坡一个人的青睐,也受到过黄庭坚、徐霞客、郁达夫、林语堂、梅兰芳等文人墨客的追捧,留下很多千古佳作,其中以黄庭坚追和苏轼之作《追和东坡壶中九华》最为出名:
“有人半夜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试问安排华屋处,何如零落乱云中。能回赵壁人安在,已入南柯梦不通。赖有霜钟难卷席,袖椎来听响玲珑。”
然而,玲珑山的峰峦迤逦,盘旋曲折,游道蜿蜒,古木参天,泉瀑泠泠的秀美,不仅仅只是在于自然之美,而更在于人文之美。对于我们今天登上玲珑山的人来说,莫过于触摸这些跨越了时空的印记,发现了过往的美好,感受到了岁月的温婉和悠远历史的重现。
临安美丽猷溪
玲珑山山势险峻,景色优美,峰峦叠嶂,素来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在我们拾级而上的山道两侧,生长着油松、马尾松、杉木、香樟等树木,株株挺立如笔,枝繁叶茂,接住阳光,化作斑驳,凝聚着它们生长的漫长的历史岁月。
玲珑山植被丰富,满山绿意盎然,山不见石,土不见泥,在那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里,藏着“山玲珑,水玲珑”无尽的绝美风华,迷醉了我们欣赏的双眸,陶醉了我们游览的心田。
江南小九寨 碧水太湖源
连绵起伏的天目山,横亘在临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大地上,举目瞭望,古木参天如玉柱,云瀑翻涌似银龙,尤其是那跃入我们眼帘的奇峰异岭,像一朵朵倒挂的莲花悬于苍穹,嶙峋的怪石如仙物降落人间,飞瀑流泉化作银练穿林而过,火山遗存与冰川石浪的痕迹,镌刻着亿万年的地质史诗,让我们在这江南青山绿水的雅韵里,听到了历史的回声。
如果说上述文字叙述的是天目山烟岚云岫、如梦如幻、美丽多娇的情景,那么天目山是烟波浩渺太湖的源头,这就注定她不仅仅只是一座风景名山,而且还是一座不同凡响的、闻名遐迩的功勋山。
天目山是太湖源头主河流东苕溪发源地,素有江南小九寨的美称。那天上午,我们康养旅行团一行数十人,在导游丁洁的带领下,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道,登上了太湖源头所在的祭源坛。这是一次难忘的攀登和体验。
飞瀑流泉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好似天籁之音的主旋律回荡在山谷里,微风拂面,如绸缎般沁凉丝滑,夏末初秋的凉爽感油然而生,恍如走在了胜过蓬莱的仙境里。
天目山的登山道不像华山、武夷山、梵净山那么险峻陡峭,石阶与平缓的坡道相连,登一节山道走一段山路,使人有缓冲体力的感觉,即便是上了点年岁的老者,登上太湖源头的信心犹在。
登山途中的风景目不暇接:龙须壁、云碧潭、思源廊、千仞崖、神风谷、双龙潭、古佛院、祭源坛等10多个景点,景景美不胜收,引人入胜,似乎觉得没有别的山脉比这里更美了。
太阳从高远的云层洒下的光辉笼罩了山体,如南京江宁金箔漫卷般的富丽堂皇,群峰在金色的光晕里巍峨耸立,可见每一片树木的叶,仿佛被镀上了一层流动的琥珀。水中倒映着山景,山中倒映着水景,天目山就是这般美的令人陶醉和喜爱。
从我们游览天目山的观感而言,其美有目共睹。溪水清澈见底,在巨石错落分布间形成了天然小道,瀑布飞泻如银河倒挂,水花四溅中弥漫着山林清新的气息,阳光透过竹木叶片的缝隙,洒下重重叠叠斑驳的光影,峰峦叠翠如画,潭水碧绿如宝石,可与川西的九寨沟、甘南的官鹅沟、贵州的荔波小七孔的清溪碧水相媲美。
另可见小鱼儿在溪水中嬉戏穿梭,宛如流动的彩虹、活泼的精灵,惹的孩子们赤着脚巴在浅水中捕捉不停,嘻嘻哈哈,玩的不亦乐乎,仿佛复活了成年人童年的记忆。
江南小九寨,碧水太湖源。我们伫立在千仞壁的太湖源头上,领略到山色空蒙与水光潋滟的双重魅力。想象白昼的温柔与夜晚的静谧,交织在太湖源的山水之间,如一叶方舟轻盈地摇曳,带领着我们穿梭于太湖源的江南盛景之中,留连忘返、不舍离去。
临安指南村古塘情景
指南村的故事
临安多山,多得令人生畏,而指南山独异。这山既不高耸也不险峻,像犁田的耕牛岿然不动地匍匐在那里,好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不言不语,却自有其威严。
这是一处隐匿于尘嚣之外的静谧之地。北宋末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莫姓官员带领家族80口人逃难来到这里,白手起家,开始了背井离乡创家立业的艰辛生涯。经过一代又一代莫姓子孙的奋发努力和进取,结下了丰硕的果实,奇迹般地在海拔508米的山间高地上,建起了一个依山傍水的古村落——指南村,被誉为华东地区最美的古村落,如今成为旅游打卡榜单上的知名景点,络绎不绝的游人在此留下探访的足迹。
指南村距离我们康养团居住的地方,只有10分钟的车程。8月9日早晨我们一行慕名来到指南村,参观了这个集古姓、古塘、古树、古祠、古宅、古井、古墓七古为一体的村子,其众不同的传奇经历,吸引了我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伫立在村头的高台上凭栏远眺,可见山坳里层层叠叠、绿意盎然的梯田,层次分明,形态各异,曲线玲珑,像作曲家谱出的优美的旋律,鸣奏着大自然清新放逸的曲子,宛如引吭高唱最新版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
我们漫步徜徉在村里,仿佛穿越古代,青石板的路,明清的古屋,参天的古树,古旧的祠堂,清澈的古塘,尽收眼底,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古朴典雅。这个曾经被世人遗忘的古村落,比新疆的禾木村更具传奇的色彩,恍如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地在向我们诉说着它千年沧桑的历史。
指南村的故事是八卦风水的演绎,前有古塘,后有指南山,左右皆山,跟教员的故居一样,前有照,后有靠,左右青山相环绕。古代从这里走出了进士、举人和才子,当代有学子走进清华和北大,实现了追逐名校的求学梦想。指南村充满了古今浓郁书香的气息。
指南七古,给笔者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古树了,古木枫林与千年古村的邂逅。这里生长着多株古银杏树和枫树,金黄与火红色彩的轮番交替,造就了四季之景的不同与美不胜收,缤纷烂漫、精彩纷呈,愉悦了游人分享的视觉。
在古村落的中心地带,生长着一棵树干粗壮的银杏,需要几个人才能合围。据说这是当年莫姓官员逃难到此,刻意种植的一棵纪念树,历经了千年的雪雨风霜,见证了指南村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村上的人称之为风水树和宝贝树,村民们说的有道理,凡是到此游览的人,包括我们康养团的人无不给予认同,因为这是他们祖辈的笔墨书写的原创故事,传为美谈,寓意永在。
石门老街
石门老街的底蕴
青石板铺就的巷道,斑驳的粉墙黛瓦,弥漫蒸腾的茶香,鳞次栉比的古屋,老式的紫铜锁,在门板上晃荡出清脆的声响,不时地传入耳际,给游人以强烈的穿越感。还有那巷子里人家门前流水槽、近旁猷溪哗哗的流水声,像交响乐合奏那般的躁动和喧哗,划破了宁静,赋予了生机。这便是8月10日上午,康养团一行数十人,参观的临安石门老街。
石门老街始建于咸淳年间(1265~1274年) ,比始建于宋理宗赵昀时期的(1205~1213年)南京夫子庙晚半个世纪。那时是宋度宗赵祺当皇帝,处在南宋末期,赵祺的儿子赵昺接位当了5年(1274~1279年)的皇帝,南宋败亡。
然而,赵祺在咸淳年间开建的石门老街,已见雏形,抑或初现端倪。连接了钱塘江与浙西的山货贸易咽喉要道,并逐渐发展为商贾云集的闹市。明万历年间的《临安府志》记载,其街东首的永济桥畔,设有官办织染局,体现了石门老街当年的繁荣。
我们怀揣敬仰的心情参观了明正德年间(1443年),始建的钱氏宗祠,参观了新四军纪念馆:
钱氏宗祠五间三进制的建筑格局,月梁上有鲤鱼化龙的精美浮雕,暗寓钱氏先祖吴越王钱镠“海龙王”的尊号。钱氏宗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代建筑专家们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对多处年久失修的危房,进行了加固性修缮,使这一延续了近600年的古建筑,得以完好保存。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对钱镠优秀的后人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锺书等,也是个圆满的交待。
石门老街上的新四军纪念馆,设在二进间带天井和厢房的徽派旧屋里,四周的墙壁上和木质橱柜里,陈列着新四军用过的枪支弹药、衣物、电话、影像图片、当年的报刊新闻等文物资料。粟裕、谭震林、叶飞、钟期光、刘先胜等新四军高级将领,曾在这里留下革命足迹。
当地的老人告诉我们:“1945年4月一支新四军队伍来到石门村驻扎,白天,新四军帮助我们做家务、干农活,战士们还利用这个极好的机会,给我们讲述革命道理。听得最认真的人是我们村年轻的姑娘陈爱珍,新中国成立后她成了我党首批农村干部。”
新四军在石门村驻扎期间还发生过一次战斗:一天深夜,两名站岗的战士,发现农田里有股黑影鬼鬼祟祟地攒动,值岗战士迅速将这一敌情报告首长,紧急集合的军号声骤然奏响。新四军启动前后包抄的战法,欲歼来犯之敌,不料敌人不敢贸然行动,纷纷退缩到山脚下躲藏起来。瞬间,天空中枪声大作,在新四军冲锋声中,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最终仓皇逃跑,保护了百姓们的生命安全,军民鱼水之情进一步加深。
我们在此缅怀新四军的光辉业绩,不啻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的革命传统教育,三观得以牢固树立,提升了此次康养旅行的意义。
石门老街及周边风景优美,猷溪环绕老街流淌,溪水潺潺,犹如天籁之音轻盈地拥抱周围的山峦。溪水在鹅卵石、光滑的石头上面亲吻着流过,像一条被组合起来的串串珍珠项链、一片片龙鳞那么光鲜亮丽。流水轻拍岸石,散发出悦耳动听的声响,仿佛在向游人倾诉着她经年累月的溪流,润泽了石门老街昨天,还在继续润泽着老街的今天和明天,书写了山不老朽、地不荒芜、水不断流的临安乐章。
临安宛如一位睡意阑珊、天生丽质的江南美女,静卧于青山绿水间,被那云雾缭绕的翠色环抱,美的令人无法释怀。
笔者和家人及资深旅友,在临安康养旅行的日子里,乐此不疲地欣赏东天目山、都林山、葡萄山、指南山的轮廓。观心已醉,恍如掉进了仙窖,陪伴临安一起陶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迷茫了归途,正可谓凉风吹得我等醉,直把临安当南京。
深度醉迷于临安,不知道我等一行回到南京何时方能清醒如初?
张澜涛夫妇在太湖源头留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