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冬梅
五经无双许叔重:因为一个人,走进一座城。
古时召陵,今日堰城漯河,总在车上一掠而过,平原地带的开阔原野,极易让人忘却人间的蝇营狗苟。改革开放之初,国家从经济战略规划的角度出发,漯河定为内陆经济发展向世界展示的城市窗口,现代工业企业“双汇”迅速崛起,并成为行业龙头老大至今。
2023年7月8日,走进漯河,高温40度,像极了对文学的热忱。到达郾城高中,时代感很强的工厂墙壁上“工业学大庆”的口号映入眼帘,提示我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工业。走进由此而改装的校史馆,触摸到“字圣”文字的余温,旁边还有老厂房改造的别具一格的图书馆,这对于一向关注教育的我震动不小。
文学盛会,因各地作家的到来而变得隆重。不少如我一样的文学爱好者,更期待面对面接受文学大家面聆受教的机会。
“上善若水”,这是我对当代散文名家王剑冰先生的感受。这次在漯河是第二次听先生讲课,王剑冰先生说:“我在这里看见骨笛,它是古人文化与技艺的融合。古代人没有享受到现代科技文明带给人类的舒适,没有手机之类的。但他们劳动生活,有爱情有音乐,劳作后载歌载舞,他们会认为现代人活在手机里真可怜。”王剑冰先生推崇人与自然的亲密融合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
报告文学,记录追逐时代的弄潮儿,同样的,今年是第二次听李春雷先生讲课。他的口吻犀利多了,谈到记录时代,要保持与时代同步,从作家的角度针砭时弊,他坦言“无论文坛如何不平静,请相信有良知、慧眼的作家依旧大有人在”。
两位文坛大师坦然人生与当下,没有说教式的虚伪,这,才是文学本来的样子吧?
走进汉字宗师许慎故里,文字的博大精深,真正汗颜自己“不识字”:字圣殿里始识君。有的人只适合做学问,比如许慎。出生官家,30岁方被推荐为孝廉,步入仕途,后辞官,专注文字研究,“确切地说他的著作是当时的文化百科全书”。
原定7月7日至9日,河南省百名作家看漯河暨第十六届黄河两岸当代作家创作研讨会三日学习与采风交流,遗憾自己提前返程,没有全程跟随学习交流。但从作家们的笔下描述,仿佛身临其境。
“沙澧河风景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座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美丽城市。漯河发展速度之快令人震惊,满城翠绿,文明有序,文化气息浓郁。贾湖骨笛、许慎文化是漯河的文化名片。在这里,我们找到了中华文化的根。”在贾湖遗址博物馆,聆听由8000多年前的骨笛吹奏出的美妙音乐,王剑冰有感而发。
在许慎文化园短暂逗留,偶遇徜徉在文字海洋里的李春雷先生感叹道:“我是第四次来漯河,每次来都能找到回家的感觉。这里不仅有文化和艺术,还有代代相传的岳飞精神,文化底蕴相当深厚。我相信把这些亮丽的文化名片精心打造后,漯河一定能惊艳世界!”
每次翻看参会的照片,遗憾之余,自我安慰:如留白,给自己留个再去漯河的理由吧!
时隔一年半,圆梦漯河——2024年12月29日上午,2024年度河南省散文学会、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年会在漯河市许慎文化园隆重举行,我再次踏上漯河这片神奇的土地。
说它神奇,因为地处平原地带的漯河腹地竟然有两条河,一条叫沙河,一条叫澧河。
商周时期的漯河,滨临隐水也就是今天的沙河,叫隐阳城。元代时澧河由此改道入沙河,交汇处“二水洄环如海螺”,史称螺湾河渡,明嘉靖年间简化为漯河。
漯河依水而建,依水而兴,双河交汇,扎根漯河的火腿肠“双汇”就源自其历史文脉。双汇生产线,即使是随人潮走马观花,还是惊叹其一条龙式科技生产流水线;仰望168米高的双汇总部大厦,想起双汇火腿肠一经面世至今,几十年了,都是我最爱吃的美食,尤其是烤火腿肠。如今眼见为实,在当下人们普遍为“食品安全”担心,“双汇”吃着放心。
细小的微生物,亦有大文章。走进坐落在漯河市区的“168”微康益生菌(苏州)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业专注益生菌菌种、发酵食品菌种、有益微生物菌种与人体健康的研发生产及运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随着作家们参观生产车间及研发成果,才知道新质生产力时代,益生菌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外,可以发酵成青储饲料,用于秸秆还田,改良土壤;在环保上,能进行污水处理。
郾城工业园区,有中原食品实验室和河南省大树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及其生产车间,“人才高地,创新之源,食品未来”是公司的发展理念。公司自成立到现在6年时间,稳步致力振兴中国食品大业,如今已经是全国食品业继双汇之后的又一个著名品牌。
因为文学,我们相聚漯河,了解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同时,对新质生产力助力经济发展有了具体的认识,通过触摸时代脉搏,认识到推动社会发展,还是需要科技人才,而文学创作者,应该投身时代,讴歌时代!
年会花絮拾零
12月28日上午,到漯河入住酒店后,午餐时遇见信阳籍作家、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陈宏伟与来自信阳的前文联主席、作家陈俊峰坐在餐厅一角聊文学创作。两个人对话的一幕,这两天总盘旋于脑际,挥之不去。
因为是年会,参加会议的都是省内散文及报告文学名家,开心的是见了许多一别经年的旧文友,一句简单的“哦,你来了”,亲切又温馨,如冬日暖阳。
同房间的董艳丽去年在渑池仙门山认识,谈到关于仙门山的记忆,两个人有说不完的话,距离就拉近了,仿佛这一年不曾分开过。
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四个女人呢?晚上来自新乡的邢晶凌因房卡问题,到我们房间逗留一会儿。性格开朗的邢主任谈到新乡来的几个人,有我认识的夏季去新乡的秋沟采风时幸会的报告文学副会长董传军。文学真奇妙,不管地位有多高,距离有多远,多久未见,因为文学结缘的人,谈起来就如家人。
关于邢晶凌,有个小花絮,想想就忍不住地笑了。电梯里我们四个女子,恰好王剑冰先生也进来了。邢晶凌灵光一动说:“赶快拿手机自拍,这机会多难得。”于是就有了这张照片,被挤到电梯角的王剑冰先生一直微笑着任由邢主任拍。这一刻,让我们几个女人傻乐了一晚上,邢晶凌说“这个小花絮可以写篇小文章”。
快乐如此简单,渐渐地,与第一次谋面的文友也没有了陌生感。
年会上,陈宏伟院长说:“报告文学是艺术性的重现生活,赋予生活以文学的意义。而我们当下的日新月异的生活,为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创业的苦辣酸甜可以侧耳倾听,百姓的爱恨疾苦可以用心思考,人民的拼搏奋斗值得挥笔书写。作为《散文选刊》的编辑,希望凭借风格鲜明、巍峨多姿的优美散文,把千万读者围聚在一起,传递时代声音,分享异质生活,抚慰读者心灵,拓展精神疆域。”
王剑冰先生一改温和的口吻变得掷地有声。首先向本次活动的承办方——漯河市郾城区作家协会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强调了每年定期举办年会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汇聚人气”,能够激发更多年轻创作者的热情,吸引他们加入到文学创作的队伍中来。同时犀利地谈到散文写作应注重质量而非数量,要抒发内心情感,作品首先要能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
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张富领更具激情。他讲到河南省报告文学已经发展成为反映当代中国社会面貌的一个重要平台。提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与河南省散文学会已连续三年联合举办年度工作会议的情况,并指出资源整合、敢于面对挑战、坚持高标准这三个关键点对于促进合作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人行,必有吾师。”一场文坛盛会,于我是一次学习与提升的机会。来自全省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每个人都是一部精彩的小说值得我去认真阅读。可惜相聚的时间是那么短,短得很多人都来不及认识。但一次聚会,足够我们用一年去回味,
因为一个人,走进一座城。我想,我首先是因为李锐而结缘漯河。这个相貌清秀的女子,在这次盛会中,彰显其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河南省散文学会、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的“两会”年会交汇于漯河,光辉四射,意义非凡,我相信每一位参会人员都感触深深。
“这次会议,李锐让我刮目相看。”这是返回信阳途中,在车上,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韩强毛副会长意味深长的一句话。
这句话,如一枚石子,投到我的心海,翻起层层涟漪……
责任编辑 孙燕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