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海樵带领游客走街串巷,探寻厦门文脉。记者 胡毓娇 摄
晨报记者 陈翠仙 胡毓娇
走进游人鲜少的深巷,探索充满历史的门牌号,解读老建筑留下的历史故事。这个暑期,“走街串巷”的旅游成为不少游客的新体验。借助“街巷游”,厦门盘活历史文化、非遗体验、特色建筑等资源,催生各类深度游新玩法。
打卡街巷 寻找厦门老味道
中华街道可以说是“街巷游”的鼻祖,但游客们已经不满足于欣赏中山路主街的繁华景象,藏在深处的小巷成为他们探秘中山路、了解地道厦门味的最新打卡地。
“太有意思了,这条小巷子叫‘担水巷’,因为厦门是一个海岛城市,以前水资源匮乏,市民们的生活用水主要依赖于水船的供应,到水船需要经过这条巷子,所以巷内居民大多以担水、卖水为生……”游客赵女士宛如一个老厦门一般侃侃而谈,而这些都是厦门朋友告诉她的,她还打卡了打铁头刀街、菜妈街等。“打卡这些小巷子还可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小店。”赵女士说。
像赵女士一样通过走街串巷了解厦门的游客不在少数,在社交平台上,众多游客分享了自己在街巷中寻找老厦门的体验。除了中山路,中山公园附近北门外街、华新路等也是外地游客探索厦门老街区的热门线路。集美大社的街巷同样受游客青睐,这里不仅可感受市井喧嚣,还可邂逅集美学村的浪漫。
公益研学 探寻厦门历史文脉
街巷游不仅是外地游客寻找城市烟火气的新玩法,也催生了相关的公益研学主题游。
暑假期间,中华街道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了街巷游文化研学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厦门历史文脉。国家高级导游员洪海樵是研学活动的带队老师,他告诉记者,活动打造4条主题线路,将鹭江宾馆、侨批展厅、黄则和花生汤店、第六菜市场、“城记·中山路”展示厅等融入其中,还加入龙舟模型制作、南音、皮影戏、茶桌仔等体验活动,以此调动大家探索城市街角的热情,也提升他们对于厦门的文化认同和城市情怀。
走街串巷归来,孩子们收获满满。“通过导游的介绍,我才知道,原来厦门有那么多名人来过,郁达夫还住过中山路的天仙旅社。”参加相关研学活动的小朋友刘希辰说。
提升服务 给游客更多选择
街巷游升温,映射的是游客对于区域特色历史文化的渴求。如何以厦门建筑、历史资源为依托进一步深化街巷游,打造更多特色产品?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老街建筑研究专家曾谋耀建议,相关部门可加大宣传力度,借助公益游的方式提升民众对于厦门历史文化的知晓度,例如在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试点,打造经典游览线路的同时设置固定宣传点,让更多游客知晓并参与公益文化游览服务。
从事定制游的张磊认为,街巷游这一新玩法的精髓在于探寻历史文脉,因此更需要专业的讲解,建议加强对于导游团队的相关培训。张磊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相关文旅产品并不多,建议打造更加成熟的街巷游产品、推广街巷游定制产品等,让游客有更多选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