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在南京博物院看到了“女士专用卫生间”,成功在3分钟之内上到了厕所。这位网友表示,这是第一次在博物馆里见到女士专用卫生间,夸赞南京博物院的人性化设置。对此,南京博物院工作人员回应,由于暑期女性客流量大,使用洗手间的需求相应增加,所以将历史馆通往特展馆的一处男士洗手间暂时改为女性洗手间,特展馆仍设有男厕。
“南京博物院暑假男厕改女厕”的话题随之登上热搜,广大网友纷纷对此给出好评。
男女厕位比例的相关议题,近年来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爽就表示,“女厕所排队问题”已成为文旅行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痛点,本质上是公共设施与实际需求脱节的结果。她提议,除了增加女性卫生间厕位之外,还可以适当增加功能分区。
关于厕所的话题,记者曾经采访过清华大学的“厕所教授”武洲。武洲曾参与多个农村厕所、旅游厕所的改造项目,是多地政府的外脑。男女厕位比例不合理的问题,一直是他关注的重点之一。武洲发现,在一些学校里,很多女学生不愿意上厕所,因为排队时间很长,很可能耽误上课。但是,女学生如果连上厕所这样基本的需求都无法满足,又何谈学习呢?
武洲指出,厕所的问题大多源于前期规划设计的“不走心”。要解决男女厕位设置比例不合理的问题,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如果有足够空间,就增加女厕位,至少达到男女厕位比例1∶2;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就是建通用型卫生间,男女都能用。一般来说,5个厕位的公厕,按照一个男性小便池、两个女厕蹲坑和两个男女通用型蹲坑设计相对合理。
不过,武洲也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关注厕所的问题,尤其是新建厕所的合理设计正逐渐成为共识。比如,今年8月起正式施行的《甘肃省妇女权益保障条例》就在第二十一条提到:城市公共厕所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比例应当提高到3∶2,人流集中的场所比例应当提高到2∶1。这一规定也使甘肃成为全国首个以地方立法形式明确公厕男女厕位比例的省份。
事实上,此前已经有一些地方开展了相关实践:2023年11月,深圳市南山区小南山公园试点推出全市首座“潮汐公厕”,通过动态调整男女厕位比例,试图打破“女性如厕难”的尴尬局面;2024年,上海黄浦公园内的公共厕所也进行了扩建,新增了22个无性别坑位。
女性如厕难的问题被重视,显示出更多现实需求如今正逐渐“被看见”。公共服务的供给不应该是“一刀切”的机械规定,而应该基于“按需分配”原则适时进行弹性调整。在公共服务领域,硬件的改善固然重要,但是管理方主动发现需求、精准回应关切的举措更加值得肯定。无论是景区还是文化场馆,厕所的设置看似是个“小问题”,却是对公共设施管理方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大考验”。在细微之处下功夫,提升群众的体验感,才能称得上“有温度”的公共服务。
原标题:《南京的“厕所”,有点东西》
栏目主编:陈抒怡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刘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