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余村,那条绵延的绿道,绝对是踏青赏花的好去处。

余村绿道,犹如一条缎带萦绕着青山碧水的乡间。在竹树掩映中,步行道、跑道、骑行道依次排开,似琴弦并列。不同于高速、高铁的快旋律,绿道是一首舒缓的小调,沿着山水的脉络,自成一番风情。
余村绿道从大石碑起至矿坑遗址,全长10公里,宽4.5米。这条沿着山势、水流而延展的绿道,像一条柔软的彩带,串联起了“大余村”中最主要的景观,实现村民们“推窗即见景、出门可踏青”的愿望。
一到周末,余村绿道上会迎来大批游客,吸引他们的正是道旁的竹海、水杉、银杏,还有旁边的一些小品雕塑,以及溪流中的潺潺水声。

在余村绿道上拍照,真的很美,每一个角度都能有意想不到的画面。拍照人中,有带着长枪短炮比比划划的专业人士,更多的是举着手机左顾右盼的游客。一幅幅自娱自乐的画面,无需在意别人的眼光,自己开心就好。
家门口的绿道也改变了不少村民的生活方式。余村人不管是晨起锻炼,还是晚饭后散步,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那条绿道。无论是骑行、跑步、慢走、遛娃、小坐,这条绿道都能给人们提供最适合的片段。
绿道也为陌生人的交往提供了新的空间。这些年,不少外来的年轻人成为了“余村合伙人”,初来乍到,可能没多少朋友,但在这条绿道上,总会让人们一下子变得亲近。骑车的,擦肩时打个招呼,明天可能就约在一起比赛了;步行的,一边走一边聊着,投缘时就互相交换个微信。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变为日常,竟是如此自然。绿道就像一座桥梁,将人与人连通起来。

对于游人来说,绿道更是一把解锁“大余村”景观的钥匙。你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能串起“大余村”的主要景点。大石碑、两山会址、矿坑遗址……一路向前即可。累了,可在休息点小坐;饿了,不少农家乐就在道旁。
走在绿道上,可以放松呼吸,全凭心性所向。你能感觉到,时间的流逝开始变慢,但不期而至的风景,让你眼中的内容越发丰富起来。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
城市或者乡村,没有哪一种公共设施,像绿道那样受老百姓欢迎。这些默然延伸的彩色道路,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民生。更重要的是,绿道建设极少会影响到居民的私人利益。它总是以柔软的身段,穿梭于城乡的边缘地带。利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式,蝶变成美丽的生态长廊。

在余村绿道的建设中,强调“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原理,重构山、水、田、林、路等多种生态系统。以“两山”理念为指导,建设可行、可游、可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余村绿道契合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节点打造与自然环境水乳交融,风情呈现与当地风貌相辅相成,实现了景观效应和生态效益双赢。
正因如此,在浙江最美绿道评选中,余村绿道成为“十佳”之一。
与余村相关的另一条绿道,很值得一说,那就是安吉“两山”绿道。这条绿道可谓“环绕绿水青山,连起金山银山”,知名度很高。

“两山”绿道从余村出发,串联天荒坪镇、灵峰街道、递铺街道,顺着西苕溪滨河,连接溪龙乡“白茶飘香”精品观光带,全长101.7公里。其设计融合了乡野、乡村、乡愁等特色,以绿水青山为基底,以安吉特有的竹文化、乡村文化、山水文化为内容,将“贴山、近水、轻干预”理念贯穿始终。
这条绿道,真正盘活整个安吉的绿色资源,增值效应明显。
“两山”绿道串起丰富的内容,单是余村到灵峰街道段的15公里,就有白鹭鸣涧、浅草寻踪、梅康问桥、柳岸听风、敢当让畔、浒溪嬉渔、姚家唱晚、田园牧歌等8大景观节点,另有13个休闲驿站。它还将沿线小区、公共空间悉数联通起来,让游客沿着这条道路,就能满载而归。

久居城市,与自然亲近成了很多人的渴望。在绿道上,自然美景不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在绿道上,历史文化融入自然,城市面貌不再千篇一律;在绿道上,旅游观光、运动休闲统统可以满足。
【陈少非作品/《如此青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