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14日讯 红色,是建宁最鲜明的底色。
建宁是中央苏区核心县之一,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苏区胜地,曾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总政治部和苏区闽赣省机关驻地,是闽西北革命根据地和苏区闽赣省的革命中心,在五次反“围剿”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三明建宁县以红色资源为依托,持续保护、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通过打造红色教育课堂、谋划红色旅游线路等方式,让一批批红色资源“活起来”“火起来”,“建宁红”在绿水青山间接续传承,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宁县黄坊乡将军殿战斗遗址
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标识随处可见、红色旧址熠熠生辉、红色讲堂别开生面……8月2日,沿着黄坊乡宽敞笔直的道路前行,一股浓郁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都诉说着直抵人心的红色故事。
黄坊乡位于建宁县北部,距离县城约13公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作为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中央苏区的东北面门户,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战斗遗址,红色底蕴深厚。
1933年9月,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军事大“围剿”。1933年11月初,闽赣省党、政、军机关迁驻建宁县城。1934年1月至5月间,为了保卫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在建宁苏区组织了邱家隘、将军殿、驻马寨等系列阻击战。在此期间,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先后参加了保卫建宁苏区的系列战斗。
“少共国际师”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苏区,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党团员为主的青年组成的武装部队,1933年8月5日在江西宁都县成立,1935年2月10日在长征途中撤编,存续555天。
建宁是少共国际师活动的重要区域。1934年1月至5月,少共国际师在建宁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的邱家隘、将军殿及驻马寨等阻击战,并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与建宁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青年雄狮战团村,出奇制胜创敌军。恼羞成怒蒋飞贼,夺我战友吴高群……”在建宁县黄坊乡芦岭村的一个小山坳里,长眠着少共国际师第二任师长吴高群,他是在建宁牺牲的职务最高的红军将领,解放后,开国上将、原少共国际师政委萧华将军重访故地,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首题为《悼吴高群》一诗。
因年代久远、墓碑无存。然而,有关这个墓的故事却一直被当地村民铭记。
1933年12月12日在第五次反“围剿”黎川团村战斗中,师长吴高群被敌机炸伤头部和腰部,造成重伤,后被送到建宁红军医院救治。12月24日20时,吴高群终因负伤过重,流血过多,光荣牺牲,年仅23岁。
为了安葬吴高群师长,芦岭村一个普通妇女杨德英把自己的寿材捐了出来,战士和群众们在墓前立了一块木板做的墓碑。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村民们为了保护好吴高群师长的墓地,悄悄地把那木制墓碑藏了起来,只是在每年清明节来给英烈扫墓祭奠。直至解放后,才把木墓碑安放回去。
在黄坊乡将上村中央苏区建宁保卫战陈列馆中,讲解员讲解红色故事。
激活红色“引擎”
黄坊乡作为革命老区,孕育了一批革命人物和烈士英雄,村内还保留着一批红色遗址,如何激活这些红色文化资源?
2021年,黄坊乡启动少共国际师红色教育基地项目,对原有的将上粮站仓库进行改造利用,以“第五次反‘围剿’建宁苏区保卫战中系列阻击战”和“少共国际师在建宁”等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为主题内容,集红色文化宣教和红色剧场礼堂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红色教育基地。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黄坊乡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保持建筑原有的特色,同时搜集整理历史文物资料,在内部展示革命人物、烈士英雄的事迹介绍,并开发沉浸式党课、情景模拟教学等活动,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
“一开始,很多村民对基地建设这项工作并不了解,也有不少人抱着观望态度。后来,我们驻村工作队通过拉家常、听心声、解疑惑,引导群众清理周边杂物,项目得以推进实施。”黄坊乡文化站站长邹友良说。
基地建成后,群众自觉开始圈养鸡鸭、开展房前屋后整治,定期进行保洁维护,确保周边长期保持干净、整洁。
近年来,黄坊乡以少共国际师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为契机,立足红色资源禀赋,持续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促进革命文物活化利用与红色旅游相融合、红色名村与乡村振兴相融合,做好“红色+”文章。
黄坊乡少共国际师红色教育基地的建成,让将军殿阻击战指挥部旧址、杨坡寨战斗遗址等红色旧址群复原如昨,修建直通战壕遗址的登山步道,修缮少共国际师师长吴高群烈士墓并开发出“自古英雄出少年”红色教育精品线路、杨坡寨战斗遗址等现场教学点,让学员在沉浸式体验中重温革命历史。
过去,这些红色资源“藏在深闺无人识”,现在,黄坊乡把它们串成链、聚成团,大力发展红色研培、红色文创和红色乡村建设,走出一条以红色文旅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用活红色资源
夏日炎炎,在基地展厅内,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图片及摘录的众多史实资料,全方位展现了革命先辈们英勇奋斗的历程,讲解员艾晨正为沪明两校青马骨干班学员讲解红色故事。
“我觉得这里的展陈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可以了解很多革命历史,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也能够帮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去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胡梦婷说。
这一幕是黄坊乡利用红色资源扎实开展党员教育培训的生动缩影。每逢“七一”“八一”,这里都会迎来一批批来此研学教育、瞻仰革命先烈的党员干部和群众。
无独有偶,黄坊乡闽之缘研学营地的开设也吸引了来自福州一中、福州四中、福州金山中学等多批次学生团队参加,今年累计接待学生5000多名,同时也为周边村民提供营地管理员、保洁员、服务员等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
“自2021年6月份基地建成以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打卡,成为建宁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及党员培训的核心场所,也为我们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黄坊乡党委宣传委员王孟琪说。
黄坊乡依托全乡的红色阵地,积极打造线下课堂,将红色革命旧址遗迹变为“教室”,红色文物史料变为“教材”“红色导游”变为“授课教师”,打造了一批“行走的红色课堂”。
黄坊乡少共国际师红色教育基地先后获评“三明市红领巾校外体验示范基地”“三明市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福建省红领巾校外体验示范基地”。红色文化遗址入选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运动史教育精品线路”。
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以红色为引领,黄坊乡通过有效整合各类红色文化、绿色农业资源,将中小学研学教育实践与红色文化、生态文旅、绿色休闲等产业有机结合,加快打造“红色研学小镇”,推动形成“一核引领、多村协同、连片繁荣”发展格局。
“现在我们村的红色资源被利用起来,村子也变得很漂亮,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热闹了,也能拓宽我们的增收渠道。”村民张民一笑着说。
如今,黄坊乡凭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红色旅游已逐渐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村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建宁县融媒体中心供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