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14日讯(记者金文兵 实习生吴莹 石雯露)8月13日晚,央视《新闻联播》系列报道《感知生态之变》点赞湖北武汉净土保卫战交出亮眼答卷:灵山采石场,从尘土弥漫的“灰山”变成了“灵山花境”,现在是百亩花海与悬崖草甸交相辉映。
央视《新闻联播》里报道的灵山采石场,正是已华丽变身的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
灵山景区的草地扎满了露营帐篷。灵山景区 供图
建于1959年的灵山矿区,经过数十年粗放式露天开采,山体破坏严重,毁损面积达1370余亩,还出现了一个深达50米、面积50余亩的巨型矿坑。
5年前,这里还是晴天扬灰、雨天淌泥的废弃矿区。2019年起,武汉市、江夏区合力打通堵点,探索通过市场化机制,让废弃矿山不仅得到修复,还能提供优质生态产品。
要想恢复生机,第一步得“保土”。清除危岩,对山体进行必要的削坡整形;在危岩上打上锚固点,挂上钢丝网。然后,采用土壤喷播技术,帮助绿色植物种子“种”在岩壁上。不久,大量藤本植物顺着岩体攀缘而上,为破碎岩体穿上“绿衣”。
而在相对平整的破碎区域,修复人员运来44万立方米改良客土,为石头重新“穿上一层土衣裳”。然后撒种了黄豆,利用黄豆根系的固氮功能,帮助土壤“增肥”。
“土里有肥了,我们种下的油菜、各种花草才能长得更好。”负责修复治理的项目经理王潮满眼期待。鲜花次第绽放,废弃矿区一点点变成“灵山花境”。
在灵山景区,游客自弹自唱,将音乐带到休闲体验中。实习生李雨欣 摄
巨大的矿坑,则顺势而为,通过“治水”变成一泓清澈的“天空之眼”。湖中的水抽至山上,再顺着山体飞流直下形成壮观的瀑布。动如白练,静则极蓝,一静一动的景观深受游客欢迎,大家亲切地将这里称为武汉的“稻城亚丁”。
环境变好了,游客蜂拥而至。“今年游客最高峰时,我们一天接待了1.3万人。这连片的山头就是一座座‘金山银山’。”
生态修复到底有没有价值?经过核算,灵山矿山修复的生态价值(GEP)2.58亿元,比修复治理前翻了一番。
【谢会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