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大地上著名的成渝古道,连接着成都和重庆,隆昌则是古道上一著名的驿站——隆桥驿。没有公路和铁路的岁月里,要到成都、重庆,甚至更远的昆明、南宁,隆昌是绕不过去的。
到清末,随着各地邮局的诞生,驿站逐渐被废除,隆桥驿也不例外。但因隆桥驿“交汇六路”的重要地理位置,大量商贾士民、官绅军卒仍喜聚集于此;又因隆昌多青石,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隆昌人就喜欢将有功德于社会的乡绅、为夫守节的妇人以及得道高寿的老人们的名姓甚至生平镌刻于泛着青光的大石上,制作成各式牌坊……当地民众多以能上牌坊作为终身奋斗目标,于是便有了今日隆昌“中国石牌坊之乡”的独特风景。
一
在当地友人的陪伴下,我到了南关牌坊街。
才下车,就被震慑了。7座巨高、巨宽直指天际的石牌坊沿驿道一字排开,像是经过了控制般,齐齐整整地错落于一眼望不到头的石板路上。
有的被烟熏火烤过,有的用好几根木柱顶着……但身板还结实。在我看来,它们更像几位功得意满的老绅士,站在驿道上,滔滔不绝地向路人讲诉着隆昌人的故事:外出经商的生意人如何沿着石板路走向迷茫的商海,留守空房的年轻妻子将望穿秋水的目光投向石板路的尽头……
牌坊门类很多。既有颂扬政绩的德政坊,也有朝廷旌表的节孝妇、烈女,还有祝贺老人高寿和旌表乐善好施的……南关7座,北关6座,两者呈呼应状:南关节孝坊对应北关贞节坊,孝妇坊呼应孝子坊……
这些青石块似乎携着时间和空间。瞬间将人卷入时空交错的漩涡,你会发现,它们很像古人所说修来了某种内力,它那坚定的自信,很让我神往。
在牌坊群里我看到一座“乐善好施”石牌坊,三间,中间大,两边小。四个柱头。柱头下面均被刷了防锈漆的金属围栏围着,左边的两个柱头前后分别用几根巨大的原木支撑着……感觉得出,这牌坊不仅年代不短,且毁损也较严重。问陪同的友人,友人说“文革”时这些牌坊被认定为封资修的东西,欲拆除。当地一农家,因自家的房屋不稳固,便想着借用牌坊的立柱……“乐善好施”竟因此保存了下来。当然,还有其他的,比如在柱头上抹上石灰等。
二
我端详了下这块牌坊上的铭文,最上面“圣旨”字样已残,正上匾书“乐善好施”,“善”字上的长横少两点,再下面是“诰封”:四川总督刘札开,光绪十三年三月初六,准礼部咨询……我仰视好久,挺感动的,直到有点累了。这时友人不知从哪里找来了“诰封”的拓印本和《郭氏族谱》。
此坊是为旌表郭玉峦乐善好施功德的。
郭玉峦,川南大族郭氏家族子孙。一辈子喜做好事善事,被广为颂扬。后被隆昌知县唐彝铭禀报上方,四川总督刘秉章收到后又奏呈内阁,军机大臣奉皇帝“准奏”旨意,发礼部转令隆昌,建坊旌表。于是,清光绪十三年,郭玉峦乐善好施碑开始建造。也即:此碑是郭氏子孙为其祖郭玉峦请旨修建、以表彰其祖善行的石牌坊。
在郭玉峦功德坊得以修建的缘由、请旨修建的时间和过程这些关键问题上,铭文记述得很详细。特别指出:郭玉峦临终前,命其子孙拿出一万两银子来置买田业作为义田,每年岁末又必须在收到的谷中拿出226多石,作为族中鳏寡孤独养葬嫁娶、延师课读的费用。
郭氏后人按照老爷子的意旨一一照办。
牌坊的几个门柱上有不少楹联,如:南面正门“天下原一家,况同祖同父同弟兄,相关痛痒,如何栽树百年,计置千亩田方,见本源真友爱\恩纶尤异数,笈分绢分粟分钱贝交誉,宗党寻常,耳推金穴情博银丝诰才,算乡国大祯祥”……均是以一个传统儒家思想值守人的情怀,用滚烫文字再现多少年来郭家养恤族众事的铮铮誓言,字里行间涌动着对“仁义礼智信”的忠贞守望。尤其是空缺两点的“善”字,如一双深邃的眼睛,叩问着何为真正的善行与可持续的济世之道。制过并精心选择过的。
此外,南北两面的次上匾和次下匾中,记录了郭氏家族子孙及请旌的族众,共69人,均是有功名者。
在这里,每一个普通的我,都是光彩闪耀的我。
我将双眼从眼前的牌坊穿出,后面一个接一个的牌坊挡住了来时的踪迹,但不影响我的想象。因为,牌坊立在那里,本身就是叙述的开关。
三
凡有建筑的地方就必定有门。门除了防御、分割空间、供日常出入的实用性以外,在国人心中更是一种情感寄托。门甚至承载着中国封建礼教的道德教化功能,如“门当户对”“光耀门楣”等。
由门延伸出的牌坊,较之门更加豪华壮观,虽早已剥离了门的实用性,却更强化其伦理教化、等级观念。
某人在朝廷当了官,立了功;某人在家乡乐善好施,为百姓做了好事;某位女性年前丧夫,在家抚幼养老,恪尽孝道,恪守贞节……都会在发生事件的当地和当事人的故里竖立功名牌楼、孝子牌楼、贞节牌楼、仁义慈善牌楼、百岁寿庆牌楼等,以资纪念和表彰,当然,主要是对百姓起教化作用。
而立牌坊则又是一件极为隆重、极不容易的事。据当时的规定,一定是进入国子监读书和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人,方可经地方官府审核批准,由官方出资建功名坊。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功德牌坊,要求就更严格,须经当地官府查核实后逐级呈报,最后由皇帝审查恩准,或由皇帝直接封赠,方能建造。
清中后期,随着人口增加,社会贫富分化和整体贫困加剧。慈善活动的主体逐渐由政府转向民间,地方士绅成为主要参与者。这成为了郭氏家族慈善活动的时代背景。
郭玉峦功德坊所记69名郭氏子孙,以及郭玉峦内侄、郭家世交、郭玉峦世侄、知县等向我们展示了庞大的宗族关系网。在这个子孙兴旺的庞大家族中,郭玉峦成为这个宗族新的崇拜对象,所有人都依据与他的亲疏关系排列秩序。虽然牌坊铭文并未显示出明确的血缘承继关系,但从辈分和排列次序可以看出,这69人或为嫡亲,或为有功名的族内精英。而“圣旨”“旨”“钦”“谕”等代表着皇权和国家力量的文字,更是强调了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虽有累世望族及雄厚的家族产业,但郭氏家族仍未能逃过凡是值钱、时髦、难得的东西,总会有人拿出来炫耀;凡是贵重的东西都可能成为炫耀的符号的魔咒,郭玉峦功德坊就是这一事实直观的视觉呈现。但我相信郭氏家族更看重的,应该是通过慈善行为参与地方活动,延续家族声望并产生家族凝聚力。
和常人比,郭家更智慧。坊上共计60余处的文字与图片,都在试图与一块块石头高高低低地努力保持着平衡,在岁月的包浆下,给人一种对人性、人事、人生、人世、人心的深刻洞察,我知道这是郭家将他们已有的知识、学问、工作、生活与人情事理、世道人心做了有机结合。如北面侧门楹联:富不私财举族共分仁者粟\天惟辅德高风常仰善人家。
还有,正下匾的铭文中明确表示,郭玉峦功德坊的修建是“听本家自行建坊”,看似并无国家力量的干扰,是郭氏家族自觉自愿的选择。但铭文中记载“地方奏请—朝廷批准—奉旨修建”的过程,无一不强调着封建社会秩序和国家政治权威的在场。
四
和“乐善好施”类似,其他牌坊如“百寿坊”“贞节坊”等,每一个碑刻的开头都是一个重音,继之,由近而远,一句一句地呈现。随着石匠手上刻刀的缓急、轻重,在石柱上慢慢地嵌进了一个又一个的名姓。好像是历史果断地选定了这个位置,一笔一画中,隐藏着隆昌的奥秘,一个不可更移的定论。
按常理:千载下来沧海桑田,昔人旧迹早已湮没无存。但在这条路上,千年来不缺商品的流通,无数的战争和王权的更迭,都没有阻止牌坊的建设。一部精炼的隆昌史,或者说是从隆昌出发的儒家思想史,带着古意,带着光阴的叠加,还是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十几座牌坊,成就了几百年来隆昌社会与文化的血脉。隆昌的民风民俗,通过牌坊,会形成某种气息,在我们周围无形弥漫,越到后来越体验到一种地域文化的存在感。
不难想象,那个倡导“以孝治天下”,尤其是康熙“圣谕十六条”、雍正“圣谕广训”明确提出“笃宗族”的年代,隆昌巍峨的石牌坊意味着什么?那简直是超越想象的丰盛和雄浑。
回来后,我似乎和那块土地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偶尔有人问,你们明天去哪里呀?我不加思索地说:隆昌古驿道。好像我们就成了那儿的人一样。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即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