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故乡行
段兆军
点击进入:第一节——第九节
第十节、雷达山
位于日喀则东端江当乡的雅鲁藏布江最宽阔平坦的河谷地带,江水悠闲地由西边天际缓缓流来,然后向着狭窄的下游俯冲而去。
再往前看,远处独立突兀、巍峨耸立的小山包就是日喀则场站东南隅最显眼的自然地标雷达山,
雷达山(网络图片)
这是近年从东面拍摄的网络图片,昔日沙漠戈壁滩,早已变良田。从图片看,山下原大片荒漠戈壁地带除南部仍有少量沙丘外,已全部变为生机盎然的绿洲,把雷达山映衬得更加雄伟壮观。
只要看见雷达山,场站就在眼前。如同80年代会宁北部人进县城只要过了三道湾后,看见县城唯一的地标建筑面粉厂三层小高楼,就认为已到了县城的感觉一样。
从西面看,似馒头状的雷达山西山脚下是我们当年开挖修建的爱民渠,紧挨着的是原中尼公路即现318国道,国道北边拐弯树木处是场站路口,再往北100多米就是日喀则场站大门。
雷达山是日喀则场站的天然地标,座落在场站南面稍偏东角,周边长约两三公里,独立于江当乡平展辽阔的河谷中间而突兀雄起,高出地面约300米左右,顶部约有几百平米平地,曾建有寺庙。寺庙周边分布着大小几十个小洞穴,里面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泥拓佛陀,东面和北面陡峭直立,悬崖峭壁上长满了各种灌木,且有大小不同的山洞,洞里有飞鸽栖息,我们曾多次夜半去洞里捕野鸽子。南面和西面较平缓呈蝌蚪状将尾巴延伸到西面沙滩里,一条便道从山下沿西边平缓处盘绕而上。西边坡上有一块稍倾斜又突出的特大平面岩石块,那就是桑珠孜区最大也是规格最高的天葬台,我们曾经多次爬上山顶看藏族同胞天葬场景。每到星期天,战友们便攀援而上,到山顶俯瞰场站全貌,遥望宽阔平缓似网状的雅鲁藏布江以及江北南木林县突兀耸立毫无生机的连绵群山和天清气朗的万里云天,心中不时泛起思乡念家的阵阵涟漪。
在我们心目中,雷达山早已和日喀则场站融合在一起,早已是日喀则场站的一部分,也早已成为战友们心目中永远矗立的英雄形象。请看老战友马建明在纪念会宁七三战友入伍50周年联谊会上写的的一首诗:
《情系雷达山》
离开部队几十年,
心系军营情未断。
梦中重上雷达山,
我把场站深情看。
每个角落都看遍,
历历往事如影现。
曾记否?
白天米饭伴着沙,
晚上蒙头闭嘴巴。
执行任务,我们一丝不苟,
值勤站岗,我们风雨坚守,
拓土坯建营房,
盖猪舍筑围墙,
修水渠,垦菜地,
我们从头起步,
汗水滴,皮肤焦,氧不足,行路艰,
我们无所畏无惧,干字当头。
想当初,我们正值青春年华,
活力四射,不惧险,不畏难,
学会了射击投弹,
掌握了方向盘,
操作了嘀嘀嗒,
业务训练,种菜做饭,
连队机关,我们行行通,样样能。
我们分布在场站各岗位,
螺丝钉精神在我们身上充分体现。
是我们让场站这部机器得到运转,
保证了战鹰训练的安全。
啊!雷达山,
你孤峰突起,镇守在场站的身边,
你不惧风雨剥蚀,不畏严寒雷电,
和场站息息相关血肉相连。
雷达山你魅力无穷,
像巨大的磁石,
把远在千里的游子深深地吸引,
像高耸的堡垒,
把心爱的场站守卫,
像永恒的哨兵,
把守护战鹰的使命坚守。
你令人魂牵梦萦,
无数次梦回你身边,
多少回踏上你的山巅,
深深表达对你的眷恋,
放声把你的名子呼唤......
其实雷达山本不叫雷达山,因当年西藏空军某部雷达四连曾在此山短暂驻扎,后雷达四连搬迁到场站西北雅鲁藏布江边,场站建成后,它便常年“坚守”此地,日夜俯瞰“监视"着高原“神鹰”的起降安全。场站官兵便习惯称它为雷达山。
雷达山的真名叫“彭波日乌齐”,意即“飞来峰”。据传为古印度多吉颠域飞来的一只大鹰变做的一座大山。“彭波”意为“飞来物”,“日乌齐”是神山。故在彭波日乌齐设天葬台,更显其神秘神圣的神山幻境。
说起藏族丧葬风俗,藏族同胞把丧葬分为五种等级规格的葬法,即塔葬、天葬、火葬、水葬、土葬,是根据逝者地位及生平设定等级所为。塔葬:这是西藏最为高贵,最高待遇和最高规格的一种葬法,只有圆寂了的喇嘛、活佛才能使用这种葬礼,而根据圆寂的喇嘛地位不同,使用的材质也分为:金、银、铜、木、泥五种;天葬:这是现在流传最广的一个葬礼方式,因为在藏区人们的眼中,用来天葬的秃鹫是神鸟,它们是可以将灵魂带入天堂,而天葬就是进入天堂的仪式;火葬:在以前,这个葬礼也是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才能使用的葬礼,也是属于比较高贵的葬礼;水葬:在西藏,一些小孩死了,或者是生病死了的人,就要选择这个水葬的葬礼;土葬:这个葬礼,只有生前做过坏事的人才使用这个土葬,因为在藏族人眼中,被埋之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如此说来,西藏丧葬等级是不是很森严。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段兆军:甘肃省会宁县人,1972年11月入伍,在空军西藏日喀则场站警卫连服役4年,1977年3月退伍后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现退休在家。

作者:段兆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