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俄罗斯,送冬节是我碰到的第一个民族节日,虽说它并未作为国家正式假日,但这并不影响人们欢庆这一节日的热情。
听说学校周六要组织去郊外的森林公园参加送冬节活动. 听说时已是周三了,马上告诉好友小芳,说我明天就去学校报名,也帮她报上。第二天来到组织活动的办公室,老师说名额已满,四辆大骄车的人,再无空位,下次吧!下次是什么时候?明年这时候。老师说活动告示已贴出很久,学校的大屏幕电视也滚动播出过消息,可是我却一点也不知道,关键还是没关注这类信息。
这么大的一个节日就这么错过了,真的很失望,只好回去告诉小芳。
周五,小芳来找我,她看了报纸,报上登了市内许多地方都举办庆祝活动,也就是说,即使不跟学校组织去郊外,也一样能参加送冬节。我的心情由阴转晴。我们决定周六去离我们学校不太远的一个区,参加那里的欢庆活动。
周六早上十点多我们出发了。小芳因在外面打工,她路熟,她说如果坐地铁,需倒另一线地铁,总共要坐十几站地铁,是绕路,时间更长;而坐公共汽车,不用倒车就能到了。这是我到这儿后第一次坐公共汽车,以前出行都是乘地铁,路面上什么样都不知道,今天可以看看了。
虽说是周末,公共汽车上人并不多,卖票的是位花白头发,挺有风度的大叔,票价是十八卢布,坐几站都一样。车行也还算顺利,大概坐了六七站,我们下车了。然后去找那个叫谢夫前科的广场,好在不远处就是,过条马路就到了。俄罗斯人真有意思,明明就是一个小街心花园,也叫广场,而真正宽阔的地方,倒未必叫广场了。
举办送冬节的谢夫前科广场(乌克兰的一位作家)
广场上的小摊上俄罗斯手工艺品
一块木板上的一幅油画(描画着春天里的白桦树)
小摊上售卖的各样小玩偶
我们到时活动还没开始,人们还在做准备,表演的台子已经搭好了,有个大叔坐在舞台边上为自己绑着高跷,旁边有卖各种小手工艺品的摊位,我们便在那里随意地逛着,后来看到一些人排起了队,一问才知原来是在分发俄式小薄饼,这是送冬节最典型的吃食,它的俄语发音叫“布林”,也是将用牛奶和鸡蛋和好的面浆往一个大铁板上一倒,摊成圆饼,类似我们的煎饼,吃法很多:有抹果酱,还可沾酸奶油,还可夹肉食,奶酪等等。
我们也凑热闹,跟着排起队来了,怎么看到他们人人都手持一张或几张的票呢?!小芳就问人家票哪里领,好心俄罗斯大妈也就给了我们一张,其实不管有几张票,每人只分一张饼,再配以果酱或酸奶油。
部队的餐饮车为送冬节送上免费的餐食
排队可领到的一份牛肉燕麦粥和一块面包
送冬节的专门吃食——俄式薄饼
正排着,只听舞台那边音乐声大作,节目开始了。我们赶紧跑过去看节目:两个女主持人,身着俄罗斯民间服装,一人手里都拿一个小布袋木偶,就表演开了,惟妙惟肖,声情并茂,逗得台下孩子们哈哈大笑,肯定是在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吧,不过我听不懂。
两个主持人用布偶进行着对话
孩子们被请到台上猜迷
俄罗斯民间歌舞
台下观众被请上台参加游戏
明星演员载歌载舞
接下来的节目是热闹的俄罗斯民间舞,随着音乐的升腾,人们的热情也高涨起来,台上台下一起跃动起舞,男女老少围成圈圈,欢快地转呀转,跑呀跑,跳呀跳,周围的老人和孩子,他们都加入了跳圆圈舞的人群。那些老太太别看她们身形肥壮,穿着臃肿,脸上堆满了皱纹,可是她们照样神气活现地跟着节拍,翩翩起舞。说实在的,在那种氛围里,每个人都会受到感染,每个细胞似乎都跟着跃动,或许连血液都随节律而奔腾呢。只不过此时我更想用相机,把这欢快的场面记录下来
有个俄罗斯女孩儿,看到我们是中国人,非常热情地跟我们搭话,她自我介绍说叫安妮,她说她自学了中文,她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特别感兴趣,她还热情地拉着我们一起去领粥。原来旁边军用野战餐车正在为人们分粥,我们也加入了队伍,不一会儿排到了,我们每人都领到一碗稠稠的粥和一块面包,还可以要一杯茶,粥不是大米熬的,象是乔麦或大麦,一尝,微咸,原来是牛肉做的,里面的牛肉还真不少,味道浓郁,不太习惯,但营养肯定很好。我们三个人在一旁边吃边聊,女孩儿要了我们的电话,她说她特想认识我们,问我们带没带笔,非要写几个汉字给我们看看,我拿出笔和记事小本,她便认认真真地写了:我爱你,一二三四五七,还有茶这几个字。
舞蹈中的安妮
吃完粥我们再次回到看节目的人群中,当时舞台上歌舞正劲,安妮真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姑娘,她不由分说上来拉着我们要去跳舞,小芳被拉入到舞蹈的队伍中,而我还是要记录下这一切。说实话,听着这样的音乐,看着这欢快的人群,内心同样是喜悦而跃动的,只不过身体却本本分分地站在那里,相比较俄罗斯人的活泼热情、能歌善舞,中国人也许是太含蓄,太沉闷,太拘谨了。不过这是我们的民族性格,是区别,有不同,并无好坏之分。
主持人正在介绍送冬节的习俗,她身旁的就是稻草扎的“冬姑娘”
一番歌舞过后,最后一个项目就是将代表冬天的冬姑娘稻草人给烧掉,只见一名壮汉先是将扎好的稻草人扛到台上,他说现在冬姑娘身上有两个大口袋,他让大家把这一年一冬的倒霉、秽气、和不快之事都装进这两个口袋,让她把它们带走吧!
以俄文字母说单词的方式开始倒计时,第一个说出的有小点心奉送
之后开始倒记时,他倒记时的方式也很特别:从俄文第一个字母开始,每说一个字母,台下如果有人想出以它打头的一个单词,那么那个人就会被送上一袋俄式小点心。此时,我也想得到一袋这样的点心,当主持人说到Ф时,我就大声叫道:фамилия!(这是俄语姓名的意思)。结果真的,一袋点心被扔了下来。这让我乐不可支,兴致更高了,而当说到字母Ю时,我又大叫着“юг,юг,юг”(发音“优克”,俄语“南方”的意思)不过现场人声鼎沸,我的声音被淹没在声浪之中了……。其实得到一包点心已经很高兴了。关键是那种参与感,台上台下的互动,大家大叫着,伸着手臂高喊着,得到奖品时的惊喜尖叫声,真是一片欢腾。
最终人们将稻草人"冬姑娘”扛到一片空场上,开始点燃,边烧,围观的人群嘴里还念念有词,也不知说的啥,也许类似“天灵开,地灵开,妖魔鬼怪快离开”这样的说辞吧,反正就是要驱赶妖魔鬼怪,将所有不如意的过往统统烧掉,迎接一个新的春天的到来。至此这天送冬节活动圆满结束了。
小芳与俄罗斯演员合影
小芳与节目主持人合影
几位演员与小朋友们合影
那天出门时下着鹅毛大雪,可后来雪落到半空就变成雨了,该不会是雪花被人们送冬节的热情融化了吧?谁知道呢。
这天,虽说我们没有参加上学校组织的郊区盛大的送冬节活动,但在这里,这个节日的三个主要元素都被我们感受到了:欢快的歌舞、分吃俄式小薄饼、还有烧掉冬天稻草人。后来据参加郊区活动的同学回来说,活动项目在哪儿都大同小异,不过那里可没有分发蒲饼和牛肉粥,也就是说,我们吃到了免费的午餐。哈哈!!
小贴士:送冬节——在俄罗斯新年过后第二个最热闹的节日就是送冬节。送冬节也叫谢肉节。节期约在2月末、3月初,为时一周。送冬节的前身是古斯拉夫人的春耕节。人们认为冬去春来是春神雅利洛战胜严寒和黑夜的结果,因此每年2月底3月初都要举行隆重的送冬迎春仪式。人们用烤成金黄色圆形小薄饼祭祀太阳,晚上则燃起篝火,烧掉用稻草扎成的寒冬女王像。人们以此欢庆经过漫长的严冬,明亮的太阳又开始为大地送来温暖。
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后,无力取消这一异教的民间节日,只好把春耕节改称谢肉节,节期安排在春季大斋前一周。教会把这一周称为无肉周或干酪周,因为在这一周里人们仍然可以吃荤食或乳制品,这一周过后,进入大斋期,人们将不得吃肉食和乳制品,故称谢肉节,意为大斋之前向肉食告别。
谢肉节持续7天,每天各有其名,庆祝方式不尽相同。但主要活动以吃新鲜的薄饼及探访亲友为内容。60年代末,苏联政府将这个节日改为送冬节,又叫俄罗斯之冬狂欢节。节日的古老习俗和宗教意义都淡化了。但这个节日仍然是俄罗斯人的重要节日,象征太阳的圆薄饼依然是节日的必备食品,节日期间跳的圆圈舞依然是俄罗斯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形式。节日里,各地还举行化装游行,彩车上载着人们装扮的寒冬女神、俄罗斯三勇士等神话中的人物,人们载歌载舞送别寒冷的冬天,迎接温暖的春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