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高解春
我走进被誉为“时光雕刻的岭南秘境”黄姚古镇时,天空中下着绵绵细雨。细雨中的古街是青黑色的:石板路被雨水浸透了,泛着幽光,湿漉漉地倒映着两旁的明清老屋。我们撑着伞踽踽而行,鞋底在石板路上敲出“啪嗒”“啪嗒”的响声,在空荡的街巷子里格外清脆。
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青石板上凿出一个个小坑,不知经过几百年雨水的打磨,才能滴水凿石留下如此痕迹。路边的老屋中,总有人探出头来,用好奇的眼光看看那陌生的路人。而我们则在想:走进那十大古镇中最为原生态的那一个,追寻那岁月一遍遍冲刷后在这里留下的记忆和痕迹。
民
宿
黄姚的民宿成了一个古镇的活态博物馆。那一个个依山而建的明清四合院,改建成民宿,当古建筑遇见现代美学,那就会让人一阵阵惊喜:我们住的那个清代建筑改造的院落,完整地保留了雕花门楣和天井格局,沿着青石小路盘梯而上,百年老樑下法国红酒搁在古老的木架上;雕花木窗上是主人精心打造的多肉微盆景,透过木窗可见远方喀斯特地貌峰林的影影绰绰。
夜色渐浓时,雨停了。灯笼一盏盏次第亮起,将古街染成暗红色。游人们不知从何处冒出来,三三两两地闲逛着,不时地举起手机或相机留下灯光阑珊的夜景。我们来到兴宁河畔,暮日浸染的马头墙倒映河中,红灯笼把河水也染成如流淌的绸缎,偶有小船划过,搅碎一河星辉。古镇灯火与银河遥相呼应,让人分不清哪里是人间,哪里是天上。
夜景
夜深了,游人慢慢散去,古街重归寂静。我走在回民宿的路上,月光照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泛着冷冽的光。哪个夜宵店铺里的油茶香气,混合着某种甜腻的糕点味道,在潮湿的空气中飘荡。
夜深人静,我独自坐在民宿的露台上,点燃一支雪茄。远处是层叠的山峰,俯首灯光下古街上的人影晃动如同皮影戏中的角色。星空下的黄姚格外宁静,灯光如萤火虫般地闪烁。远处传来几声狗吠,随后又归于寂静。初夏的微风送来稻田的气息,混合着泥土的芬芳。我幽幽地想着:我们总是喜欢从喧闹的都市来到幽静的古镇,似乎在逃离什么?又仿佛在寻找什么?总感觉都市太吵,吵得快都听不见自己的心跳。黄姚,或许有我们期待的静谧和安详。
次日拂晓,欣喜地看到天边已有几丝朝霞,我在露台上就将无人机升空。无人机缓缓掠过青瓦屋顶,看见在贺州的群山环抱中,一座千年古镇被晨雾轻轻唤醒。古镇宛如一幅水墨画,黑白分明:灰色的屋顶连绵起伏,姚江和兴宁河两条玉带穿镇而过;喀斯特地貌的山峰,孤峰突起的耸立在田野间,形态各异:有的剑指苍穹,有的如卧牛饮水,有的似老人俯首,远处的若隐若现,如同一排沉睡的巨人……朝霞刺破云层,把天边染成金色,那山那河,勾勒出黄姚“山水古镇”的诗意轮廓。
揣着无人机来到带龙桥。这座石拱桥始建于明代,桥身上的青苔和磨损的栏杆诉说着它的沧桑。站在桥中央,可见河水清澈,水草随波摇曳。桥上游人熙熙攘攘:有人举着自拍杆,将脸凑到镜头前拼命挤出笑容;亦有白发翁媪相互搀扶,一步一顿地从桥上走过;那个孩子走到桥边就挣脱妈妈的手,蹒跚地往桥上爬……我将无人机在桥前放飞,那桥拱如虹,倒映水中,便成了一个满月;水波微动,那“满月”也便碎了,化作千百个浮浮沉沉的银片。
带龙桥头有两棵巨大的古榕树,树干虬结,根须垂地又钻入土中,竟然分不清是根是干。盘根错节的古榕与石拱桥相依相偎。古榕树的树冠很大,向河中水面缓缓伸去,树下的石凳,是戴着礼帽、穿着彩裙的女孩搔首弄姿的打卡地。我的无人机将美女、榕树、石拱桥组合成黄姚的人间烟火的经典视频。
沿兴宁河走到尽头,有一大一小两个水车立在河畔,那古老的机械装置,昭示着光阴的循环往复,勾画出黄姚原生态的田园风光。水车前有一排跳岩通向对岸,小心翼翼地走过,来到一片竹林,晨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如无数细语,竹林深处隐约可见一座小庙,红墙已褪色,香炉里插着几柱未燃尽的香烛,那般禅意,给黄姚的静谧又添了几分意境。
在黄姚,时间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涵义:年轻人用镜头记录光影;老年人用拐杖丈量岁月;姑娘用矫情留下倩影;孩子以童真洒下欢笑……桥还是那座桥,水还是那泓水,就像那棵守望了千年的龙爪榕,静默地伫立着。这里没有喧闹,只有桥水间、砖瓦间沉淀的真实生活,静谧而安详地看尽人间百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