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日报-聊城新闻网】
□ 侯莎莎
近日,贵州省平塘县景区指示牌被曝出现多处标识错误:“中国天眼”的英文翻译将“China”误写为“Ching”,“甲茶景区”拼音“Jia”错写成“Ja”。无独有偶,湖南博物院一展览中将“清嘉庆”误标为“清嘉靖”,暴露公共文化宣传中的诸多问题。这些错误看似细小,实则反映了审核机制、专业素养、文化敬畏和公众监督等多个层面的不足,需全面审视、系统改进。
翻译与历史标注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绝非简单“拼凑”即可完成。景区标识是城市的“门面”,“Ching”“Ja”等错误连基本拼写都不过关,显然未经严格校对。“嘉庆”与“嘉靖”作为历史常识性错误,能通过层层审核最终公开展示,说明部分单位在内容把关上存在明显的疏漏与失职。
若因知识储备不足或态度马虎导致错误,不仅误导公众,还会损害文化传播的公信力。公共机构需建立多级审核机制,明确责任主体,避免审核流程“走过场”;需加强人员培训,与高校、专业机构等开展合作,确保内容权威性。例如,景区外文标识应聘请专业翻译团队把关,博物馆可邀请历史学者参与内容审校。
数字化管理助力精准化服务。在智能化时代,为何仍会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事实上,许多景区和博物馆的标识仍依赖人工制作,缺乏智能校对工具的支持。建议引入数字化管理手段,例如利用AI翻译辅助系统、历史数据库比对等技术,在内容发布前自动检测潜在错误,减少人为疏漏。
公共文化服务需“走心”。故宫博物院因精准的多语种导览赢得国际赞誉,其背后正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而将“China”写成“Ching”,不仅是一个拼写错误,更折射出对国家超级工程的不尊重;混淆“嘉庆”与“嘉靖”,是对历史严肃性的漠视。公共文化服务不能只追求“有”,更要追求“准”和“精”。相关部门应树立“文化无小事”的理念,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处细节,避免因低级错误贻笑大方。
建立公众监督纠错机制。网友的及时发现和批评推动了错误修正,体现了公众监督的重要性。然而,被动纠错不如主动防错。文旅部门、文博机构可建立便捷的公众反馈渠道,如设置线上纠错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往往体现在细节之中。标识错误看似事小,却可能让游客对当地的管理水平产生质疑,影响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各地应以类似事件为戒,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让每一处标识、每一块展板都成为展示专业与诚意的名片。
编辑:苏永乐审核:刘 飞
本文来自【聊城日报-聊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