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1:利伯维尔丹尼斯角海滩。(视觉中国)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2:卡车运送采伐下来的原木。黄培昭摄
本报赴加蓬特派记者 黄培昭
飞机穿过云层,舷窗下是大片绿色。利伯维尔的海岸线在翡翠色森林与湛蓝大西洋的交界处蜿蜒……近88%的森林覆盖率让加蓬这个位于赤道两侧的国家成为名副其实的“绿金之国”。
奥库梅木与千年岩刻
漫步加蓬,森林的气息如影随形。首都利伯维尔街道旁,奥库梅木构筑的房屋散发着淡雅清香。这种纹理如流水的珍贵木材在加蓬的蓄积量达1.3亿立方米,独占全球鳌头,甚至被镌刻在加蓬国徽的中央,象征森林与国家的血脉紧紧相连。
深入洛佩国家公园的腹地,雨林掩映着远古文明的密码。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两万余幅岩刻,大象与水牛的轮廓在火山岩上已凝固千年。来自芳族的向导姆巴索戈轻抚着岩画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我们的祖先通过这些图像与自然对话。”如今这些岩刻与热带草原组成的生态系统,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名录。
《环球时报》记者穿行在利伯维尔独立大街的工艺品集市,看到匠人正将“鼻骨石”雕琢成彩色头像——这种手指轻触便会落粉的“最软石头”,化作了镜框里斑斓的民族面孔。旁边的木雕作坊中,黑檀木在刻刀下“变身”为戴着面具的舞者,每一张面具都是部族精神的载体,它们被当地人用于婚礼、葬礼或与祖先沟通的仪式。
母系星火与神树图腾
向导姆巴索戈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加蓬社会的肌理中流淌着母系血脉。“在我们芳族聚居区,家族史不是由父亲书写,而是沿着母亲的谱系延伸。当其他非洲部落由男性酋长决断事务时,我们这里的祖母握着传承的钥匙”。有人类学者记录过这样的场景:村落议事会上,女性长老的发言掷地有声,男人们侧耳倾听,这幅颠覆人们对非洲固化印象的画面,让加蓬成为文化人类学的宝藏之地。
夜幕降临时,奥果韦河畔的村落中飘荡起神秘的吟唱。鼓点声中,舞者佩戴的木质面具在火光中变幻表情,豹纹图腾仿佛在黑夜中“复活”……这些被巴黎原始艺术博物馆奉为珍品的面具,在其故乡仍是“活着的传统”。
在加蓬口传历史中,克瓦金钩神树庇佑着加蓬大地上每一个村落。新生儿在树下接受祝福,少年在树前完成成人礼。当城市化浪潮席卷非洲,这些矗立在村社中心的“神树”依然固守着加蓬人的精神原乡。一位鬓发如霜的族长抚摸着克瓦金钩神树的树干说,“它的根须连接着祖先灵魂,枝干支撑着现世生活,树梢则通向神明居所。”
人鸟共栖与绿色经济
晨曦初露时分,棱皮龟(一种巨型海龟)在静静的沙滩上产下晶莹的卵,穿防晒衣的志愿者小心标记着它们的巢穴。加蓬绵延的海岸线上,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可持续旅游的象征。作为非洲少数碳吸收大于排放的国家,加蓬获得了“REDD+”计划资金支持。该计划旨在激励发展中国家保护森林,减少因森林砍伐和退化造成的碳排放增长。
在加蓬赤道带上伊温多国家公园的密林中,一群非洲森林象悠然踏过溪流。这些肩高不足2.4米的小型象,在加蓬的数量占全球现存该种群的一半以上。它们的生存奇迹源自加蓬的“铁腕保护”:加蓬设立了13个国家公园,将11%的国土划为保护区,反盗猎部队的直升机终年在雨林上空巡逻。生态导游指着一处被推倒的树苗笑着说:“大象是我们的园丁,它们推倒小树让阳光照进丛林,新植物才有生长机会。”
在利伯维尔海滨,总能见到“人鸟奇缘”:白发老者摊开掌心,成群云雀落在他肩头啄食……这般和谐的场景在2022年非洲气候周期间成为1300名各国代表热议的范本。联合国驻加蓬协调员萨维纳慨叹,“当发达国家还在争论减排路线时,加蓬已用行动证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共生共荣。”从青年参与的木艺合作社,到中国援建的生态友好型议员大厦,绿色经济正在这片土地扎根。
加蓬的“绿金”,既是林海中挺立的奥库梅木和岩壁上不灭的文明记忆,更是人与自然重修旧好的可能。这个赤道之国如同诺亚方舟,非洲森林象在此悠闲踱步,低地大猩猩在林间轻松栖息,而戴着布威蒂面具的舞者仍在星空下击鼓奏乐。他们的鼓声穿越雨林,应和着大西洋的潮汐,为人类寻觅诗意的家园感提供着永恒的节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