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坐绿皮火车,从博山往南开,窗外煤灰飘得比车速还快,大家心里都笃定:这才是山东的“小鲁尔”。
同一条线再往东拐一小时,莱芜连个像样的站台都没有,车厢里就有人嘟囔:“穷乡僻壤,别耽误我回厂领奖金。”
谁能想到,二十年后,博山的老矿井成了拍照打卡的“工业遗址”,门票二十,还得扫码预约。
而莱芜的烟囱重新刷漆,不冒黑烟改冒水蒸气,远看像大号的加湿器。
说到底,就是煤挖空了,铁还在。
博山守着老炉子,火一熄,整条街的面馆跟着关门。
莱芜倒干脆,把旧炉子拆了,换电弧炉,电闸一推,钢水比过去更亮。
政府补贴不是撒钱,是“逼一把”。
环保督查组一到,博山的小厂连夜拆设备,老板边拆边骂街;莱芜的大厂提前两年就把脱硫塔装好,现在连厂门口都种上樱花,四月一开,像给高炉套了粉围裙。
年轻人最懂用脚投票。
博山技校门口,招生海报贴一年掉色也没人撕,因为学生早跑去济南送外卖。
莱芜的技校反而得扩建,学炼钢的包吃住,毕业直接进智能车间,空调比网吧还足。
说到底,城市跟人一样,怕的不是穷,是懒得换招。
博山把过去的荣耀当护身符,结果护身符变秤砣;莱芜把过去的穷当鞭子,抽得自己一路小跑。
现在再坐火车,广播里报“莱芜站”,不少人下意识抬头,好像第一次听见这个名字。
窗外灯光连成一片,早不是当年黑灯瞎火的小县城。
有人感慨,风水轮流转。
其实哪有什么风水,不过是有人愿意把旧砖一块块搬开,看看下面能不能种点新东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