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总要去几次西井山。
当然,她最美的时节是秋日里的红叶满山。

西井山位于山西省平顺县西北部,东与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为邻,平均海拔1400米。
西井山很大,全村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7.5公里,境内5座山峰、4条深沟,分散着东辿、西辿、演武地、油凹岩、三岔口、张家凹、西井、黑松树岭、北岭、陋头、东香凹、三道凹、四道凹、西岭、崖长岭、西井、东井等17个自然庄,面积达150平方公里。
西井山很小,全村只有200多口人,现在常住人口不过百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1人。

西井山,山套山,沟套沟,当地老百姓形象地说:“上了西井山,一溜老崖边,对面能讲话,走走得半天。”
古时的西井山,缺水、缺土、缺路,缺粮食。
西井山的先民们都是古时候从河南林县任村、石板岩等地搬迁过来,在这里开山建房,开荒种粮,繁衍生息。

维持生存的日子也相当艰辛。
在陋头自然村,一位80多岁的老人,身板挺直,身体硬朗,他说他爷爷年轻时带着全家从林县任村搬迁至此,带领全家在山上开荒种粮,建立了村子。
当时他们根本吃不饱肚子,他爷爷给他们说,饥饿的时候,就顺着坡地,脚朝上、头朝下躺着,就能减轻饥饿的感觉。
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没有进行过考证,也没有去试过有没有效果。但从老人的叙述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是先民们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奈与坚强。

生活是艰辛的,奋斗是不止的。在大自然面前,人,也只有人,大山里的人,是敢于较真的。
要生存下来,得先找水。
西井山村整体处在太行山巅,更早的时候的老百姓要到谷底的泉水旁挑水,半天都走不了个来回,他们常年要早起摸黑到沟里山泉处挑水,抬头还是明星满天,因此这一条有泉水的沟就叫成了明星沟。
西井山的先民们千辛万苦的寻找水源,明清时期真的在西井自然村打出了水,成了全村吃水的希望,对水井就特别的敬重,庄子也因井而名,水井也便成为了神一样的存在,人们立碑纪念,盖庙敬祀。

当然,找水的过程从来就没有停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岭自然庄在老队长的带领下多处找水,皇天不负苦心人,也在一处山洼间打出了清凌凌的泉水,流进了老百姓的家,流进了老百姓的心。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毕竟是渺小的,这里靠天吃饭的乡亲更多的时候也只有顺从。
今年天旱,从去年秋天以来就很少有一场透雨。由于缺水,本来不多的山里人,更多地搬到了山下居住。见到一位在山里守候的老人,他说今年天旱,他家水窖里的水勉强能维持生活,院子里种的不多的蔬菜也舍不得浇灌。
地处山巅的西井山,石多土薄,山上土地金贵,人们爱惜土地,甚至死后都舍不得占用寸土,因此形成了一个奇怪的规矩,就是山上的人去世后都要千辛万苦埋到山下。
山高路少曾经是西井山最真实的写照。
旧时候老百姓养猪、养牛,都是猪娃子、牛犊子抱着上来山。养大后牛就是最主要的生产力,主管耕地,但是猪运不到山下去,只好就地杀猪,分解成肉块由人一片一片把肉运到山下出售。
因为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里人去世后,埋人的时候只能把死人和棺木分开,由人分别背着下山,到了墓地再进行合棺,入殓,埋葬。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这里的村民几十年修路不止,在悬崖上艰难凿出了九层十八折六十二道弯的“太行天路”,山下山上的交通终于摆脱了肩扛背驮。
人间与天上,是天然隔绝的。
而今的“太行天路”也成了驴友心中一条经典路线。
从林州方向,可从任村镇马家岩村上山,过石柱村,就进入山西平顺境内,从库郊村右转就进入西井山盘山公路,一路美景不断,山脉连绵不断,峡谷、村落、梯田、都充满了诱惑。
一道道梁、一条条沟,把西井山的美丽推向了极致,让人忘却尘嚣、忘掉自我,让飘落心灵深处的思绪绽放。
很多年前,一档电视节目《变形计》让西井山进入大众视野,城市里的两个花季少女,在西井山吃苦受制,思想发生了蜕变,西井山长大的小男孩过早地接触到了城市里的繁华,更加大了走出大山的决心,努力学习,现早已融入了城市的繁华。
西井山村也在当地村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中经历了无数次变形,他们打通了道路,藏在深山中的世外桃源一朝面世便惊艳了世界,“人间仙境”也成了西井山的代名词,如今成了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处。
重新走过这条天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都再次经历了一次洗礼。
人生就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旅行,走过的路亦成了背后的风景。在最艰难的时候别老想着太远的将来,只有今天的努力才不会辜负你所有的希望,望远处是风景,看近处才是人生,奔波的路上要始终保持满满的热爱。
(图文 云中漫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