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中国凉都”六盘水迎来20岁生日。自2005年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该称号以来,六盘水人接续发力,做好“凉”文章,思考“凉”产业,以建设幸福六盘水为目标,深入挖掘“中国凉都”品牌内涵,在19℃的夏天里书写出一座城市的转型传奇。
六盘水市城区一景。
成绩是最好的证明。作为全国首个以气候资源优势命名的城市,六盘水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国家地理》推荐,并蝉联《中国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第一名。目前已拥有避暑季、滑雪季、火把季、“六马”等吸引人气平台。今年1—6月六盘水共接待国内游客1806.63万人次,同比增长13.56%;旅游总花费170.3亿元,同比增长10.66%。据公安部门提供数据,1—6月累计接待入境游客3821人次,同比增长60.28%。
凉都六盘水近期天气。
“未觉三夏尽,时序已新秋”。日历上明明已经入秋,但稳坐全国避暑头把交椅的六盘水入境客流仍如江潮般持续高涨。
8月7日立秋当日凌晨,六盘水北高速公路收费站前依然有大量外地车辆排队入城。据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水城营运管理中心提供数据显示,今年7月1日至8月11日,六盘水高速入口总计流量2539248车次,其中外省籍车辆775449(包含一型客车661565车次);出口总计流量2525795车次,其中外省籍车辆777251(包含665852车次)。
六盘水市城区一景。
与此同时,六盘水车务段也迎来“夏日春运”,7月1日至8月10日,六盘水站到达旅客63.8万人次,同比增加19.61%。其中客流高峰日分别出现在7月21日和8月10日。截至暑运8月31日结束,六盘水车务段预计发送旅客将达到135万人次。
其实六盘水的避暑热早不是新闻,当凉风变成流量,游客一年比一年增多,2024年再创新高,全市共接待游客3655万余人次、增长11.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6亿元、增长12.4%,实现游客人均花费1030元、增长1.1%。
六盘水夏季马拉松。
难怪六盘水网友打趣说:“小区里一半都是外地车牌,连早餐吃碗羊肉粉都要排队四十分钟,感觉被攻城了。”
“厂房里、过道上,到处堆满了待洗的布草,前一批还没洗完,新的又送来了。白天排不上队,客户就连夜送,机器24小时连轴转仍供不应求,已经流失了10余家客户。”瑞泰水钢酒店洗涤中心职工周欣充满无奈。
随着川渝、武汉等地的避暑人群涌向凉都,再加上“六马”赛事带来的客流高峰,让该洗涤中心的业务量持续提升,日均洗涤量突破4000套,较去年峰值增长8%,创下历史新高。合作的星俪岚、艾兰国际等百余家酒店中,仅长期客户能保障服务,不少慕名而来的民宿老板只能被婉拒。
中国凉都认定证书。
“谁也没想到业务会暴增这么多,为缓解运输压力,洗涤中心甚至启用了货拉拉,即便成本增加,也要尽量保障老客户需求,这也算是避暑经济带火的甜蜜负担吧。”周欣笑称。
“六盘水现在名声在外,不仅气候凉快,而且城市包容度很大,尤其对外来人口非常友好。”上海游客钱峻崖表示,今年他又来到野玉海度假区房车营地,发现80%的车友都是老熟人,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回来六盘水避暑,充分说明了这座城市的吸引力。
从“卖煤炭”转向“卖气候”,二十年“凉”风拂面,矿坑被改成了草原露营地,运煤的小火车拉着游客看风景,让“一小时清凉圈”触手可及……今天的六盘水,不止有凉爽的夏天,更有火热的发展气象——“江南煤都”的底蕴仍在,“中国凉都”的品牌越擦越亮,“生态绿都”的画卷徐徐铺展,“三都”名片交相辉映,正成为城市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孙勤
编辑 邓运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