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滨,海河奔流。当“何以中国·和合共生”中国网络宣传活动在天津启幕,这座海滨城市成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窗口。在天津卫六百余年的悠悠岁月中,它在不断融合着“和”的智慧与“合”的力量,铸就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基因。
“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和合共生体现在尊重自然、“人水共生”的处世智慧。天津以河海共治为笔,在12条入海河流的脉络间书写生态环境治理新画卷。曾因工业发展变成“黑臭河”的海河,先后开展清水河道行动、碧水保卫战等专项行动,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发生根本性改变,如今的海河流域“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潮白新河,水鸟翔集,游客慕名而来游湿地、观水鸟,呈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中新天津生态城更是诠释着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这是一座被轻轻放进大自然的城市,河、湖、湾、海交相辉映,传递着和谐生长、多元融通的精神。2024年国务院批复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升级版”,为全球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和合共生体现在津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漕运的繁荣让天津成为南北商品交汇的“黄金码头”,更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孕育了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莲年有余》的胖娃娃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而杨柳青古镇深处的“玉成号年画坊”正在续写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和合新篇章”。持续推动年画进校园,让青年学子可以体验勾描点染的乐趣;推出年画纹样的帆布袋、笔记本的文创产品,让人们在购买文创产品时了解年画、爱上年画。从杨柳青木版年画到泥人张泥塑,从翱翔天际的风筝魏,到受到群众热爱的相声,津派文化中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基因一直在流淌。
和合共生还体现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共生,码头文化孕育的开放胸襟,使天津成为文明互鉴的天然港湾。作为“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与海上合作战略的支点,天津国际合作开放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凭借着地缘优势和开放胸怀,已与全球54个国家的103座友城紧密相连,编织起跨越山海的情谊之网。此外,天津率先推出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品牌“鲁班工坊”,将中国职教模式输往海外,为合作国青年提供技能培训与就业保障。这是一场跨越山海的职教“牵手”,更是一次文明对话的现代演绎。
“和合”不是单一事物简单的合并,而是多种不同事物的有机交融,这个过程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包容开放的文化理念。天津这座城市,正向世人展示2025上合组织峰会主办城市的独特风采,以自信高昂的姿态诠释着“和合共生”的文化内涵,传递“何以中国”的发展密码。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赵一帆(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