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佳县白云山之盛名,今日乘兴前往,的确名不虚传。白云山是北方道教名山,名满华夏,声誉九州。这座黄河边上的“道境仙都”,既有山水之灵秀,更有香火之鼎盛,也颇具历史传说。
沿着太佳高速一路前行,下了高速在上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不大一会儿,就来了这片被黄河与群山环抱的神奇雄浑的土地,白云山位于黄河西岸,脚下奔腾不息的黄河,水绕着山,山衬着水,山势崔巍,大气磅礴;黄河激荡,澎湃悠远。山水相依,刚柔相济,尚未登山,心胸荡漾,开阔无限。
走进山门,一座高大古朴的牌坊映入眼帘,上书“白云山”三个大字,笔力遒劲,足见功底。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攀升,白云山庙宇楼台数不清,苍松翠柏密密麻麻。山脚下黄河渐行渐远,在晋陕峡谷间缓缓舒展,又猛地拐出一道大弯,正逢雨季,黄河水黄的神圣,黄的诱人,黄的名副其实,仿佛为白云山系上了一条天然的黄色的绸带,阳光洒落在水面上,波光粼粼,仿佛给黄河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
来到山门牌楼前,四柱三间的建筑宏伟壮观,红柱支撑,斗拱托起,歇山式楼顶显得古朴而典雅。一对石狮威风凛凛地站在牌楼两侧,仿佛在守护着这白云深处的神秘世界。拾级而上,处处有景。山路两旁古木参天,枝叶交错间漏下细碎的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光影斑驳。偶有山风拂过,带来松涛阵阵,夹杂着远处隐约的钟声,让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褪去一身浮躁。
接着是二重三重三门,终于到达了白云山巅,那一刻终于体会到了“遥岑远目楚天阔,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的意境。进入四天门,“五龙宫”三个鎏金大字镶嵌在黑底匾上,殿内正在做一场罗天大醮。道童双手捧着经筒,身着紫袍的老道士手持笏板,伴着乐律,口中念念有词,时而高声,时而低迷,脚踏七星步走天罡,那场面庄严肃穆,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
站在殿前凭栏远眺,脚下是层叠的殿宇,远处是奔腾的黄河,对岸是苍茫的吕梁山脉,一时竟有些恍惚,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中。数百年来,这里的殿宇楼阁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红墙灰瓦在绿树掩映下,透着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真武大殿。真武大殿呈坐北朝南之势,古柏参天耸立,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汉白玉石狮造型独特,舒展的身体像是蓄势待发,仿佛从丹田涌起一声吼,就能拨开乌云,迎来暖阳。整个大殿金碧辉煌,威严大气。真武大帝端坐于殿中,金甲玉带,怒目圆睁,威武庄严,让人望而生畏。
院中有一棵千年古柏,树干粗壮,枝繁叶茂。“正大光明”四个朱红大字映入眼帘,这样的牌匾常设于公堂之上,如今放在这光天化日之下,更让人感受到一种浩然正气。殿宇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虽历经岁月洗礼,仍能看出当年的精工细作。殿内香火缭绕,善男信女们或虔诚跪拜,或默默许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让人感受到一种信仰的力量。
沿山路继续参观,途经碧霞宫、文昌阁、玉皇阁、关帝庙、白云洞、藏经阁等诸多殿宇,每一座都颇具历史传奇,每一座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墙壁上的壁画虽已有些斑驳,却依旧色彩鲜明,人物栩栩如生,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石阶旁的石碑上,刻着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字里行间满是对白云山风光与道韵的赞叹。
继续向西北而行,穿过一条长长的走廊,精美华丽的长廊横贯东西,连接起了古代与现代。长廊的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讲述着道教的故事和传说,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
站在山顶,视野豁然开朗。黄河在这里拐出一个巨大的“S”形,河道宽阔,水流平缓,银桥卧波,两岸的农田与村落尽收眼底。风儿轻轻的吹,吹动衣角,吹散忧愁,也吹散了最后一丝疲惫。黄河水面波光粼粼,钟声再次响起,悠远而宁静。此刻再看白云山,它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处承载着信仰与自然灵性的所在。
回望这座隐于黄河之畔的仙山,忽然懂得,人们为何偏爱于此寻一份心安。或许这里的山水与香火,本就是对“天人合一”最好的诠释。因道而名,道因山而灵,而黄河的滋养,更让这份灵韵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