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光漫过故宫午门的琉璃瓦时,30名南京和伊宁两地的孩子们已经站在金水桥畔。朱红的宫墙被晒得暖暖的,孩子们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墙砖,指尖蹭过那些细密的纹路,仿佛想通过这种方式与六百年历史的故宫对话。午后,他们又转至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在钢铁与硝烟淬炼的实物展品前,聆听一个民族从救亡图存到走向复兴的壮阔叙事。
红墙黄瓦间,触摸文明的肌理
太和殿广场上,巨大的丹陛石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广场上的柱础、屋檐的脊兽都成了孩子们观察的对象。伊宁女孩苏海娅举着手机拍下屋脊上的小兽,笑着说要回去和在瞻园看到的瑞兽做对比。南京女孩朱妍米则盯着殿宇的飞檐,想起六朝博物馆里介绍的“斗拱”,虽然说不出专业术语,却能感受到古人造房的巧思。
珍宝馆的展柜前,金瓯永固杯的珠光宝气让孩子们发出轻声的赞叹。“这杯子上的宝石真亮啊!” 伊宁男孩阿布都凑近玻璃,看着黄金打造的杯体,想起在家乡见过的银器,只是工艺似乎更复杂些。南京男孩梁家豪注意到展牌上的“乾隆年制”字样,想起在江宁织造博物馆看到的云锦印章,虽然不懂其中深意,却觉得有种莫名的联系。
青花瓷碗前,两地孩子围着看了许久。塞菲娅指着碗上的缠枝纹,和同伴说起南京民俗博物馆的秦淮灯彩:“你看这花纹,和我们做灯彩时画的图案有点像。” 简单的话语里,藏着不同文化间的微妙共鸣。
走过长长的宫殿群,路过御花园时,孩子们被吸引。千秋亭下的古柏枝繁叶茂,讲解员说这些树已在这里生长了数百年。走累的孩子们坐在亭边的石凳上,风吹过亭角的铃铛,叮当作响,和孩子们的笑声混在一起,为这座庄严的宫殿添了几分活泼。
离开故宫时,孩子们的脚步慢了些。虽然还有些历史典故没完全听懂,但红墙的厚重、文物的精美已深深印在心里。
在钢铁记忆中,读懂强国的足迹
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参观让孩子们在钢铁展品前,真切触摸到一个民族从抗争到复兴的壮阔历程。
走进展馆负一楼,“功臣号” 坦克静静伫立在展厅中央。讲解员介绍这是解放战争时期从敌军手中缴获的装备,曾在辽沈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1948 年锦州战役时,驾驶员董来扶带着战友们突破三道防线,坦克上的机枪打坏了就用手榴弹,最终第一个冲进城区。" 讲解员的话让孩子们瞬间安静,心中一阵敬意。
在轻武器展区,两地孩子凑在一起仔细观察。伊宁男孩马博超认出某款步枪的样式,兴奋地说:“这个好像在电视上看过,当年前辈们就是靠这个打胜仗的吧。” 南京女孩葛芯蕊则想起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参观经历,轻声说:“武器应该用来保护和平。”
参观结束时,南京男孩周栎言的手表上记录下了“两弹一星”的成功年份和故事,伊宁女孩木尼赛的手机里,存下了与“功臣号” 坦克的合影。这场参观让孩子们明白,展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无数人用热血与汗水写就的奋斗史诗,而这份担当精神,正需要他们在代代相传中不断续写。(记者 臧首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