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门桥
明代嘉靖丙戌科状元龚用卿曾在闽侯题下“疏松绿竹拥村原,跨岸桥通十四门”的优美诗篇;明代诗人郑元韶过闽侯,留下了“西望旗山数里遥,寻常春涨阻耕樵。而今游客过多少,忆渡溪源十四桥”的感叹;王应山编纂《闽都记》,将名士陈椿《重游超山寺》中“月华隐映三千界,水气浮沉十四桥”的描绘收录其中。上述诗句中的“十四门”“十四桥”皆指坐落在今福州市闽侯县榕桥村的十四门桥。
十四门桥又称榕桥,是福州市现存最长的宋代平梁石桥。《大清一统志》记载其“在侯官县西南超山下”。十四门桥静卧溪山之间、旗山之麓,横跨溪源溪(又称可溪)、邱阳河交汇处,沟通溪源溪东西两岸,是古时连接闽江南港南岸与西部山区的主要通道。《福州府志》卷九记载:“十四门桥在招贤里。垒石为桥,酾水凡十四道,故名。”
福建桥梁素负盛名,明末清初文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评价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无处不堪图画”,说自己“每度一桥,辄为忾叹”。十四门桥作为宋代平梁石桥建造工艺的结晶,无疑可受如此赞誉。十四门桥呈东西走向,全长95米,宽1.8米,拥有双分水尖船形墩共计13个,构成14个通水孔并因此得名。
桥台与桥墩由条石叠砌,桥墩之间各以两根厚约半米的石梁平铺。石梁之上还保存着几处刻文,桥东一孔北侧镌刻有“(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庚申造,至八年(1085年)十一月廿三日壬辰毕,石匠张保”的字样,可见修筑十四门桥所用时间之长。南侧镌刻有“兴禾里林居广与室中陈二十一娘,同心发舍造石桥一十四门,上报四恩,下及一切舍生,同沾福利”的落款。另一端则刻有“陷桥第十四门丙戌年同期修复”“民国十七年(1928年),孙文瑛重修”等内容。
十四门桥结构严密,古时修建过程中根据当地淤泥沙地松软而令桥难以固定的地质特点,采用了“睡木沉基”的建筑工艺,将数层纵横交错而编成的木筏作为桥基,固定在建桥墩位置的水面上,通过在水面上垒石砌墩,将木筏沉到水底,厚重的基础令木筏缓慢沉降,基础与桥墩受力均衡,从而令桥身坚实牢固,降低了毁坏坍塌的风险。
关于十四门桥的修建,一说始建于唐末五代时期,后在宋代时重修;一说始建于宋代,由上街乡绅林安世捐资筹建。林安世,字居广,为唐末开闽都统使、上街六桥林氏始祖硕德之六世孙。惠化里(今榕桥村)是永泰县进入闽侯县的必经之路,而流经惠化里的溪源溪除受闽江潮起潮落影响外,也汇集了自永泰、闽清群山而来的溪流,水面有百米之宽,旧无桥梁,乡民及来往行人只能凭船过河,倘若山洪暴发,便有翻船落水溺毙的风险。乐于助人的乡贤林居广为解除乡民烦忧,慷慨解囊,捐资修建了十四门桥。
《八闽旗山志》中记载了一个关于林居广修桥原因的传说故事。据传宋时此地并没有桥,林居广清明时节前往超山祭扫祖坟时,经过此渡口,恰好摆渡船刚刚离岸,他只得呼喊船夫回来,但船夫为难道:“欲疾渡,何不造一桥过去?”林“听而愤之”,于是将携带的祭礼安在岸上,当即礼祭并许愿说:“我愿立即回去筹备建桥。”历时6年,终建成此桥。
十四门桥建成之后,经历多次毁坏与重建。桥边保存着两块年代不详的修桥碑记,上面记载着“桥圮经年,屡忧春渡”“蹇遭洪水冲坏桥梁”等字句。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五月,一桥身损坏,半掩土中。清同治年间,因山洪暴发冲毁南端二孔及多孔桥面,冲垮西南第十四个桥墩。民国十七年(1928年)时重修,遗憾的是,因资金、技术的限制,修复后未能恢复第十四孔桥洞,成为十二墩十三孔的样式。
2005年10月遭超强台风“龙王”摧残,十四门桥遭到严重损毁,以至“三墩坍塌,双梁折沉,余亦倾圮,岌岌可危”。后筹得40多万元,于2007年将其修复。在修复过程中,意外出土清嘉庆年间冲毁沉没的一门石梁,并复原十三墩十四孔样式,以正“十四门桥”之名。而后于惠化里公园外立下一块石碑,作《重修十四门桥记》记录此事件。
2023年9月5日,因台风“海葵”引发洪水,十四门桥再次受到损坏,第五、第六、第八桥墩被冲击,第七桥墩被冲毁,石梁有四根断裂。在修复过程中,使用了“激浪以涨舟、悬机以牵引”的方法安置石板,并进一步对桥墩进行维修和加固。在今天游览十四门桥,能比较直观地发现第七桥墩与其他桥墩的不同之处。
十四门桥建成至今,已历900余年风雨,今天,它同往昔一样,依然静默地起矗立在溪源溪上,沟通着两岸来往。林居广捐资修桥的决断,绝非一时之意气,石梁上所镌刻的“上报四恩,下及一切舍生,同沾福利”的愿力,早已超越了石桥本身。它将古代乡贤济世安澜的宏愿,铸为可触可感的不朽之物。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