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酷暑,大汗淋漓,35°的高温坐着冒汗,躺着冒汗,行走在大街上汗流浃背。囚禁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真想哪儿凉快到哪儿凉着去,寻找凉快之地成了一道难题。突然,铁楼寨科桥村跳入脑海。
次日,我们向寨科桥进发,商定坐第二趟公交车。8.35准时到达公交车站。
公交上座位满员,巷道里挤满了人,我们拥挤在后排车厢中间,紧紧抓住吊臂,游人陆陆续续还在上车。8.40分公交准时出发,车厢里已经拥挤的前胸贴后背了,车厢内大约有50多人。我自言自语道,这生意咋这么火爆里?一旁乘车的中年男人说,这个时间段是人最多的时候,双休日回家的,游玩的,都拥挤一起了,加之铁楼藏族乡白马民俗文化的挖掘,开发打造,景区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路宽了,平坦了,柏油马路不颠不抖,不摇不摆,舒坦极了。白马民俗文化走出了乡村,走出省城,走出了国外。《白马盛典》优秀节目以青蛙神奇的身世为白马人创造万物的传奇故事感动着无数游客。古代池哥池母神奇的面具舞和粗犷、豪迈、激情、威武、雄壮的精神面貌,在现代科技声、光、电旋转舞台的包装打造下,《白马盛典》成了文县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精彩纷呈的民俗精品文艺艺术节目,大有文章可做,前景可期。
“哇哇,哇哇”车内突然几声小孩的哭声撕破旅途的安静,一位中年妇女捂着嘴,抱着肚子表情极为痛苦蹲在车门口,晕车了,马上要吐, 喊驾驶员停车。颠簸路段,一个急刹车,把站着的旅客摇晃的东倒西歪,女士的手难免碰一下,男士难为情地笑一下,点头歉意,对方也大方一笑了之。
当车行驶到铁楼乡第一个村景家坝时,铁楼的风凉嗖嗖的吹便全身,燥热郁闷的心情顿时烟消云散,验证山高一丈土冷三尺的俗语,铁楼真是一个避暑纳凉的首选之地。柏油马路,平平坦坦,一马平川,铁楼的植被面积70%多,村庄周围绿树成荫,一颗颗高大的核桃树,柏树,香樟树遮天蔽日,花花草草铺满大地,阴阴凉凉的湿地惬意之极。
寨科桥车站到了,游人四下散开。寨科桥村西高东低,村庄靠南面居住,我们过廊桥迎着铺天盖地的水流朝村庄逆流而上,我突然发现这水是那么多彩多姿,文文静静的水,不惊不奇,不吵不闹,一圈一圈的涟漪四下扩散,想着自己的心事,像脉脉含羞的少女,难怪曹雪芹说女人是水做的。又突然间,水从高空一泻而下,水成了白花花的瀑布,像脱缰的野马,咆哮山谷,不可阻挡,怪不得铁楼沟的电站多,水巨大的潜能变成电能,造福人类。上善若水,水是万物之灵,寨科桥村丰富的水资源给村庄带来了灵气,给村民带来了福气,街道干净卫生,村容村貌整洁富有朝气。路过村庄时发现一个“再过桥”农家乐,是故意把寨科桥写成“再过桥”农家乐的不得而知。游铁楼看白马民俗文化表演,看熊猫憨态可掬也是一件乐事,听说寨科桥有一个熊猫谷急切盼望着一睹为快,快到村庄出头,有一个大门横批是:华夏昌盛,楹联是:白马丽人舒展山水风情摇曳,新空七彩云霞;达嘎汉子撑起松柏骨架奔流,古氐万年血气。由李小安撰联,王青彦书,文字凝练,内函丰富,书法流畅,飘逸,行云流水,感叹文人雅士才情。这是一个盛大的舞台,可以容纳四五百人载歌载舞,正巧碰见县门球协会的二十多人打扫卫生,欲把门球比赛搬至寨科桥。
到熊猫谷去,看熊猫,仍然是一个大大的渴望,路遇一小帅哥,说还有三四个小时的路程,吓得我大吃一惊,望而却步。
中午时分,步入“再过桥”农家乐,一位中年妇女接待了我们。她们家有两个院子,前院和后院,后院接待游客,前院厨房,庭院围满藤蔓,花香四溢,空气清新凉爽,我们一家人玩起了扑克牌,过来一会儿,又有游客到来吃饭,纳凉。主人给我们煮了当地的荞面,配置三四个小菜,味道鲜美,给寨科桥之游增添回味。
来源:文县铁楼藏族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