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说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俗语总会率先浮现在人们脑海;而当你真正踏上桂林的土地,当地人又会告诉你另一句话——“阳朔山水甲桂林”。阳朔,这座隶属于桂林的小县,以其喀斯特峰林的奇秀、遇龙河的蜿蜒、漓江的澄澈,再加上骨子里透着的人文韵味,常年吸引着潮水般的游客,早已成为无数人心中“诗意山水”的重要代名词。
而说起阳朔,有条著名的商业街肯定是绕不开的存在,几乎每位造访阳朔的游客,都会把它列入行程,仿佛没来过这里,就不算真正到过阳朔,它就是“西街”,这条不长的街道,早已成了阳朔最鲜明的旅游标签之一。
西街坐落在阳朔县城的心脏地带,地理位置绝佳,从漓江岸边步行片刻便能抵达,交通十分便捷。也正因如此,这里几乎每天都被游客填满,人声鼎沸,热闹得像是一场永不散场的集市。
阳朔西街宽约8米,长近800米,街道略呈东西走向,东头连着滨江路,能瞥见漓江的波光;西头通向蟠桃路,衔接县城的主干道;中间与县前街、城中路交汇,像一条脉络,串起了阳朔老城的烟火气。但就是这条看似寻常的小街,作为阳朔最古老、最繁华的街道,见证了岁月流转。
夜里当我走进阳朔西街,刚拐过街角,就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沿街的店铺亮着暖黄或艳红的灯光,酒吧里传出慵懒的民谣,小吃摊的香气混着花香扑面而来。街道上摩肩接踵,游客们或举着相机捕捉夜景,或捧着各种特色美食边走边吃,或在特色小店前驻足挑选纪念品,热闹得像一锅沸腾的汤,难怪阳朔西街能名声在外,这般人气,确实名不虚传。
可实际上,阳朔西街的热闹,曾经是另一番模样。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可是无数外国游客的“天堂”。那时的阳朔还带着几分原生态的质朴,青瓦木楼的民居、穿街走巷的小贩、江边浣衣的妇人等等,带着浓郁中国乡土气息的场景,深深吸引了对东方文化充满好奇的老外。
据说,当时每年涌入阳朔西街的外国游客能超过数十万人次。他们之中,有人住上十天半个月,只为慢悠悠地逛遍周边的山水;有人一住就是一年半载,学着说中文、吃辣椒,把自己活成了半个阳朔人;更有甚者,干脆在西街盘下一间小店,开咖啡馆、卖手工艺品,把阳朔当成了第二故乡。久而久之,西街成了远近闻名的“洋人街”,中英文招牌交错,东西方语言混杂,连空气中都飘着一种奇妙的融合感。
可如今再逛阳朔西街,却很难再见到当年那般“洋人扎堆”的景象。街道上熙熙攘攘的,几乎全是中国游客的身影。酒吧里唱的是中文流行歌,小吃摊主打桂林米粉、螺蛳粉,商铺里卖的多是全国景区常见的纪念品。曾经那种东西方文化碰撞出的独特味道淡了许多,阳朔西街似乎成了一条更“大众化”的普通商业街。这般变化,难免让一些人感到有些唏嘘。
不过,换个角度看,如今的阳朔西街也有另一种鲜活。中国游客越来越多,或许正说明国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有了更多走出家门看世界的机会;而阳朔西街依然保持着旺盛的人气,也印证着桂林阳朔的山水魅力从未褪色。它只是从“洋人眼中的东方秘境”,变成了“中国人身边的诗意栖息地”,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属于自己的热闹。对此,你怎么看呢?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