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总有一群旅游表演艺术家,他们不是在网红景点拍九宫格,就是发定位配文“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但是对于旅游,不同的人却有不一样的选择。
有人三天狂奔2000公里,油门踩到油箱里。
有人酒店躺平三天,连房间门都懒得迈出。
两种流派互相鄙视,却又各自暗爽。
旅游的鄙视链顶端,站着两种人:特种兵和咸鱼。
天津两个猛男开着RAV4,三天暴走2000公里,路线堪称地理教科书:
天津→赤峰→经棚→热阿线→达达线→贡格尔草原→达里诺尔湖→乌兰布统→天津。
油门踩到赤峰时已经下午两点,两百公里开了三小时,高速上一百三四的速度狂飙,窗外景色连成色块。
对比第一天的赶路,他们更在乎的在第二天:清晨冲热阿线,十一二度的低温里拍完“到此一游”就直奔达达线。
理由很真实:“实际走完热阿线后没有觉得有多美”。
直奔贡格尔草原狂踩油门,美其名曰“享受大草原的空旷”。
最终在乌兰布统花120元门票拍了个Windows桌面同款草地,深夜拍星空时发现“装备太匮乏”,只能默默欣赏别人长枪大炮的表演。
还有的玩家直接杀向无人区。
穿越四大无人区的行程,14天穿越2000公里,海拔动不动就4800米,夜晚气温直逼零下30℃。
参与者不仅要开硬派越野车带绞盘,还得自备高原制氧机,这哪是旅游?简直是荒野求生番外篇。
这类人的旅游逻辑很简单:里程表就是勋章,朋友圈定位就是战报。
当同龄人在格子间改PPT,他们用汽车轮胎丈量中国版图,油箱里装的不是汽油,是青春热血。
而“窝囊游”信徒,正躺着收割云海。
莽山五指峰的悬崖栈道,坐垂直电梯8分钟直达1400米高空,轮椅都能推上去。
爬山?不存在的,当代人连台阶都不愿多踩。
飞天山的游客,竹筏上瘫进躺椅,船夫撑篙40分钟穿越丹霞地貌。
他们唯一消耗的体力是举起手机拍“夕阳金辉+竹筏剪影”电影海报。
大学生们尤其拥护这套哲学,免门票省下的钱,转头就炫了两碗栖凤渡鱼粉。
三亚的躺平派,则把“反卷”写在脑门上。
拒绝网红打卡,热衷“在酒店发呆”“小城闲游”。
海景酒店露天泳池边一瘫,朋友圈文案都透着松弛感:“不是景区去不起,而是村野更有性价比”。
当特种兵们在景点挤成沙丁鱼,他们骑着电驴慢悠悠钻进巷子,用清补凉和炒冰填满512G的胃。
今年五一,亚朵酒店干脆在南通搞起“躺躺生活节”。一万平米草坪上划分露营躺躺区、竹居阅读区,甚至搬来蓝印花布体验区。
他们的“躺躺指南”堪称咸鱼圣经:去南通博物馆躺着学历史,到狼山风景区躺着看风光,横竖离不开一个“瘫”字。
特种兵和咸鱼互相觉得对方是冤种。
三天2000公里派觉得躺酒店是“花钱换地方睡觉”,不如在家刷剧。
酒店躺平族反问:“油门踩到冒烟,您这是运输大队拉练呢?”
比如峨眉山就像个微型战场。
半山游玩家坐索道直抵金顶,两小时拍完云海就下山吃跷脚牛肉。
全山游猛人背着登山杖暴走三天,非要看遍报国寺到万年寺的每一块砖。
双方在山道擦肩而过时,眼神里都写着:“活该你受罪/白来一趟”。
不过,旅游业似乎更喜欢推广特种兵。
某平台推过人均千元的房车自驾游:10人挤两台车,三天横跨广西北海到湖南韶山2000公里。
账算得精明:房车租金1500元,油费5000元,伙食费1000元,人均摊下来880元。
但没算进去的是:腰酸背痛的后遗症,以及全员轮流开车时的路怒症发作。
欧洲内河游轮则是躺平界的顶配。
维京游轮把“懒”做到极致:一价全包连岸上观光门票都包圆,船上厨师同时会做中餐和当地菜。
乘客白天在维也纳听音乐会,晚上回船学做奥地利苹果卷,这是把“躺平”包装成高雅艺术。
剥开那些花哨的包装,旅游本质就两种姿势:身体躺平,或者精神躺平。
三天狂奔2000公里的狠人,看似身体在地狱,精神却在方向盘上放飞。
当他们冲过无人区的沙丘,摇下车窗看见藏羚羊群掠过荒原,那一刻的震撼足以抵消所有疲惫,肉体在受刑,灵魂在蹦迪。
酒店瘫党看似懒出境界,实则把“感官放大器”调到了满格。
在郴州飞天山躺竹筏上,身体静止不动,眼睛却饱餐了丹霞赤壁倒映流水的画卷。
三亚湾边捧个椰子啥也不干,却能清晰听见潮汐退去时贝壳翻滚的脆响,这种微妙的愉悦,只有彻底松弛的神经才能捕捉。
旅游的真谛就是自我取悦的合法逃避。
旅游没有KPI,朋友圈点赞数不纳入绩效考核。
当你在敦煌沙漠露营冻成狗,或在三亚酒店躺出人字拖烙印,内心OS都是同一句话:“老子爽到了”。
毕竟旅游的真谛,就是花钱买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无论用来暴走还是躺平。#头条深一度#
(老A)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