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斯德哥尔摩老城(Gamla Stan)有700多年的历史,这里是斯德哥尔摩的发源地,也是欧洲最美丽的老城区之一,拥有独特的建筑、街道和运河。漫步老城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也是斯德哥尔摩的正确打开方式。
【行程】
王宫 (Kungliga slottett)——大教堂(Storkyrkan)——诺贝尔博物馆(Nobelmuseet)——老城(Gamla Stan)
【游】王宫 (Kungliga slottett)
离开市政厅后,我们直奔斯塔丹岛上的老城区而去。从这个查理12世时浇铸的青铜雄狮把守的坡道口,我们登上一座建筑前的高台。
站在高台上,放眼望去,紧挨着新旧国会大厦尽收眼底。新的国会大厦是一整栋大楼,而旧的国会大厦则是一座古典风格建筑,于1888年开始建造,1906年完成,呈口字型,很有历史厚重感。
大门上的雕塑吸引了我的目光,但可惜没人讲解,不知其意。
看导航得知,这里如今已被辟为中世纪博物馆,展示的多数文物都是在议会大厦的地下挖掘出来的。
新旧国会大厦之间有一座雕琢精美的拱门。用镜头一点点拉近,发现拱门的顶端竟然有一张超级可爱的脸。
我们身后是一座半敞着的高大城门。如果不是因为有卫兵把守,我根本想不到,这里竟然是王宫(Kungliga slottett)的一个入口。
王宫始建于中世纪,较早是一个军事堡垒,17世纪末期经过逐步改造、扩建,前后花了60多年的时间,耗费三代建筑师的心血,1754年正式完工。如今的王宫是一座三层巴洛克式的方形城堡,至今仍是瑞典国王办公和举办庆典的地方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大的皇家宫殿。
王宫保持着中世纪建筑的古老风貌,米白色的外墙配以精美的雕塑,倍显大气典雅。
另一端的大门内,是一个二层半高的大厅。虽然谈不上金碧辉煌,穹顶也没画上壁画,却不乏有精致的浮雕。原来这里是建于18世纪皇家礼拜堂。
两侧的双阶楼梯通向二楼,那里是王宫博物馆的入口,花160克朗可以参观古斯塔夫三世文物馆、宝藏展览厅、军械展览厅和位于地下层等。由于时间有限,我们没有入内。
透过对面的城门,我望见一位骑在马上的武士,那感觉就像洞见了历史。我深知这种感觉转瞬即逝,于是,赶紧拿出手机将这个瞬间定格下来。
走出这道门回望,才发现,这里应该是王宫的正门。
不巧的是,那天王宫的外墙正在修缮,全景看上去不是很美观,所以只拍了局部。
身穿中世纪军服的卫兵分立大门左右。在我看来,他们虽然持枪,但却少了些威严,多了些青涩。
正对着大门的是是历代瑞典国王中唯一被国会封为“大帝的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国王的雕像。作为瑞典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国王,他被誉为“瑞典战神 ”,被新教徒称他为“北境雄狮”。
正午,我们恰巧赶上了皇家卫队的换岗仪式。与网上所说的不同的是,时间不是12点,而是下午1点;地点不是在王宫内,而是在大教堂前。
当我们赶到时,简直令我目瞪口呆,刚才还只有三五成群的游客,仿佛孙悟空拔毛似的,一下子变得场地密密麻麻、里三层外三层全都是人,此时方知什么叫做水泄不通。
那天的阳光强烈得刺眼,整个场地没有一点儿可以遮挡阳光的地方,却丝毫不影响大家观看仪式的热情。
据说,换岗仪式只有夏季中午才有,我们真是十分幸运。
只见一队卫兵在一名军官的带领下,手持刺刀闪亮的钢枪列队而立。然后,按照命令一一做着动作。说实话,看惯了我们的仪仗队,他们的表演根本谈不上整齐。
随着雄壮有力的军乐响起,上百人的军乐团边吹打军乐边列队欢快地进入场地。我猛然发现,队伍中高矮胖瘦,参差不齐,其中还不乏一些女兵,有的吹管,有的吹号,如果不是与皇家卫队一起,我还以为是一支民间管乐队呢。总之表演的成分更重。
【游】大教堂(Storkyrkan)
皇家卫队列队的广场上,竖立着一座古斯塔夫三世方尖碑,上面赫然写着:为纪念斯德哥尔摩市民支持瑞俄战争而建。
方尖碑后则是建于13世纪,几乎和斯德哥尔摩这座城市有着相同的年纪,斯德哥尔摩最古老的教堂——斯德哥尔摩大教堂(Storkyrkan),也称圣尼古拉教堂。
一眼望去,这座粉色的砖墙式建筑并不高大宏伟,甚至险些淹没在四周令人眩目的欧式建筑中。然而,它却是瑞典历代国王的加冕仪式及婚礼的举行地。
大教堂前,瑞典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奥劳斯·彼得里的雕像靠墙而立。
换个角度,可以看到教堂后面还有一座塔楼。据说,这座外表是巴洛克式风格的教堂,现在教堂内却是后哥特式风格,是一座典型的混搭式建筑,现已成为瑞典风格哥特式建筑的典范之作。
斯德哥尔摩大教堂是以木雕著称欧洲的,在这点上瑞典人非常骄傲,提及大教堂必言木雕。
遗憾的是,因为今天我们在斯德哥尔摩只有一白天的时间,晚上要乘维京邮轮前往芬兰,所以,我们只能割舍一些地方的入内参观。尽管如此,我还是从网上选取了一张瑞典国宝的照片。
这尊著名的圣乔治屠龙(St. George and Dragon)是北欧最大的一座木雕。这尊雕像是在瑞典摄政王劳斯顿·斯图雷1471年10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北区布伦克贝格战役中打败丹麦军队之后制作的,于1489年落成。 雕刻家以华丽又细腻的技法显示出了木雕艺术的极致,把瑞典军队比喻为骑士乔治,狠狠地教训了象征着恶龙的丹麦。
【游】诺贝尔博物馆(Nobelmuseet)
大教堂不远处矗立着一座建于1773年的证券交易所大楼。这座古老的建筑,自1914年以来,成为了瑞典科学院的所在地。
这座面积不大,貌不惊人,也不森严,且夹在嘈杂的环境之中的建筑,竟然是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博物馆(Nobelmuseet)。
斯德哥尔摩是诺贝尔的故乡。从未上过大学的诺贝尔,刻苦自学,虚心求教,以发明黄色炸药和无烟火药闻名于世。他捐献全部遗产,设立了诺贝尔奖金。从1901年开始,每年评发奖金一次,并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隆重仪式,瑞典国王亲自给获奖者颁发奖金。
博物馆是于2001年春,即诺贝尔奖100周年时才正式对外开放的,时间不长,但里面却记录着诺贝尔奖的历史回顾,以及每届诺贝尔奖的获奖人物事迹。其中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的莫言、屠呦呦等。因而,吸引了不少国人专程前往。
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了中文的欢迎语:欢迎探索诺贝尔奖!
【游】老城(Gamla Stan)
在诺贝尔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中央,有座18世纪的水源塔——弗古伦德喷泉。自斯德哥尔摩建城以来,这口淡水井便长流不息,如今四周的狮头还在汩汩喷水,好奇的游客纷纷走到近前饮用这甘甜的泉水,感受历史的清凉。
中心主广场(Stortorget)是斯德哥尔摩最古老的广场。自13世纪起,这里一直是斯德哥尔摩的中心。
来到广场,第一眼便被迎来而立的一排16—17世纪的彩色房屋所吸引,它们每栋色彩、山墙、屋顶、窗框都不一样,特别是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犹如走进了童话的世界。
然而,谁能想到,瑞典历史上曾有一段黑色的记忆就发生在广场上。1520年11月7日,当时的丹麦国王摆下鸿门宴,82位反抗丹麦主权掌控的瑞典贵族、官员和教会人员,被押解斩首,广场的地面染成了鲜红,丧钟持续敲击了24小时,史称斯德哥尔摩惨案。这场惨烈的屠杀激起了瑞典人民的强烈愤慨,古斯塔夫•瓦萨带领起义的民众最终推翻了丹麦统治,成为瑞典第一任国王。
如今,这栋最靠边的砖红色小楼(20号)依然承载着瑞典的这段血腥历史。其外墙上突出的82块小白方砖,就是为了纪念那些被砍头的贵族而特别添加的。
好了,我们还是来看看斯德哥尔摩上镜率最高的这几栋建筑吧。砖红、薄荷绿、辣椒红、姜黄、明黄、米白,六个颜色的建筑一字排开,五彩斑斓,令人心醉神迷,仿佛置身于中世纪的童话世界,每一幕都如同梦幻般的场景。北欧人超出常人的色彩审美和几乎完美的配色,在澄澈的阳光下,显得明亮又温柔。
据说,红房子是斯德哥尔摩最早的咖啡店,常年座无虚席;黄房子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银行,已有320多年的历史。
广场是老城内人流最密集的地方,也是民间艺人最青睐的舞台,他们在这里尽情表演,赢得阵阵笑声。由于说的是瑞典语,一个词也听不懂,害得我们只能跟着傻笑。但说实话,我很喜欢这种自由的氛围。
斯德哥尔摩老城(Gamla Stan)老城的历史可追溯至13世纪,已有700多年的历史,1980年前官方名称为“桥间之城”(Staden mellan broarna),这里是斯德哥尔摩的发源地,也是欧洲最美丽的老城区之一,拥有中世纪小巷、圆石街道和古式建筑。漫步老城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沧桑与韵味,也是斯德哥尔摩的正确打开方式。
老城的小巷曲折蜿蜒,大多铺着小方块般的鹅卵石,这些石头承载着历史的沧桑,经过时光的打磨,变得光滑圆润。
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回了中世纪。鹅卵石铺就的街道两旁,众多宏伟的中世纪建筑接踵而至,色彩斑斓的建筑不时映入眼帘,每一处都散发着浓郁历史的气息。
老城窄窄的街道满是浓浓的风情。在艳丽房子的夹缝间,露出了教堂铜绿色的钟楼和蔚蓝而清澈的天空。
在迷宫般的街道里观赏老建筑的美丽外观,然后穿梭在各个历史建物间,这种体验令我流连忘返。
老城的街道狭窄,最宽处不过5到6米,最窄处不足1米,其中,最窄的巷子越往高处巷子越窄,最窄处的巷口仅有90厘米宽,只能容一个人进出。
漂亮的小街道,优美的房屋,让我一见倾心。老城的街道和建筑多以黄色、红色、橙色等温暖的色调为主,这些色彩在阳光的照耀下,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富有历史感的氛围。
广场与古街巷相连,古老的街巷内到处是摩肩擦踵的游客,路两旁是一些古老的店铺,可谓是100间屋子就有100个屋顶,100间商店就有100种橱窗,出售古朴别致而精美异常的手工艺品和纪念品。
漫步其间,不时还有那浓浓的咖啡从那童话般的房屋飘香出来,让我切实地感受到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浓浓气息。
随便走进一家纪念品商店,都会看到可爱的达拉木马。别看这貌不惊人的小木马,它却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7世纪,是瑞典的象征,当年瑞典首相访问美国时,还曾作为国礼把它送给美国总统。
在安静、曲折的小巷子和漂亮的老房子间漫步,可以把我们带回几百年以前,逐一去探寻老城中深藏着的小风景和小秘密。
在一座小庭院中,我找到了那个只有15厘米高的“月光男孩”。尽管小男孩没有五官,但抬头仰望星空,双手抱膝,一幅在思考人生样子。它是世界上最小的户外雕像。
据说,摸摸他的头就可以带来好运。更有意思的是,他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世界人们的有趣的礼物:一枚硬币、一块糖、一朵花······,下雨时会有人送来一把伞,冬天会有人给他围上围脖……
在一个十字路口,一家商店外面的墙壁上,我会看见一块画着红色条纹的石头,旁边还立着一个铁炮筒。查资料才知道,这是来自维京时代的符文石,也是老城悠久历史的明证。
路面上漂亮的井盖,是镶嵌在地上的图画。仔细端详,不难发现上面有一个头戴王冠的国王头像,这让我猛然间想起了市政厅金厅壁画中那位无头国王。真没想到,这一切竟然是真的。
在老城的一端,坐落着一座高耸的哥特式骑士岛教堂(Riddarholmskyrkan)。这里是瑞典国王的最后安息之地,也是斯德哥尔摩唯一保存完好的中世纪修道院。
教堂以红砖为墙,黑铁为塔,90米的铸铁尖顶插入云霄,是老城经典的画面。
骑士教堂附近有一座华丽的巴洛克建筑,导航中显示为瑞典贵族院,也称贵族之家(Riddarhuset)。虽然不对外开放,但靓丽的外墙、宏伟的外观格外吸引人。这座建于17世纪的建筑,外墙有各种人物雕塑,装饰精致华丽,被誉为欧洲最漂亮的建筑之一,是瑞典贵族召开第一次议会的地方,也曾是诺贝尔的居住地。
在一个环岛般的广场上,我们邂逅了骑在马上的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他的四周是如今的瑞典国务院、外交部和国防部。
其中一座是被誉为斯德哥尔摩的艺术殿堂,它就是瑞典皇家歌剧院(Kungliga Operan)。作为瑞典歌剧和芭蕾舞的国家舞台,从古斯塔夫三世时代的初创,到现今始终是国际知名的演出场所。
不知不觉间,我们又走回到了王宫附近。王宫外的这座弧形建筑,简约大气、色彩艳丽,如今是皇家礼品商店。
作为欧洲为数不多的从未遭受战争破坏的城市,这里宁静和谐、包容开放之余,还带着北欧的独特浪漫。
【独白】
200年无战火燃烧的斯德哥尔摩的老城,完整保留着中世纪的典雅古韵,号称欧洲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城区。它就像是一座巨大的露天博物馆,也是连接瑞典历史与现在的一道桥梁。千万不可错过,花上半天的时间随意走走看看,我相信你也会爱上这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