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配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整理相关成果,计划正式发表考古报告,同时计划举办惠州白马窑与明代广东仿龙泉青瓷海外贸易专题展……日前,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报告》指出,将加快出台《惠州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协同治理,完善史迹点名录,站稳“海丝申遗第一梯队城市”。
白马窑址获评“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
惠州是海道要冲,与生俱来的海洋基因孕育出深厚的海洋文化,拥有丰富的海丝文化遗产,是海丝重要节点城市。
受市政府委托,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作报告时说,我市扎实推进以白马窑址为代表的海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2021年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以来,紧紧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价值阐释等核心任务,深入挖掘海丝文化遗产价值,扎实做好海丝史迹的保护管理和联合申遗等各项工作。
惠东白马窑遗址。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通过开展考古工作,实证惠州是海丝重要节点城市。”该负责人介绍,我市邀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到惠东县白盆珠镇,开展1次考古调查勘探和4次考古发掘,调查窑址21处,发掘龙窑6座、制瓷作坊2处,出土文物标本13000余件。
研究表明,白马窑址是全省迄今为止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的窑场,是广东明代最重要的仿龙泉青瓷窑场,在我国明代海外陶瓷贸易体系中地位重要,获评“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目前,正配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整理相关成果,计划正式发表考古报告和简报。
建议整合开发惠州海丝IP
“建议设置专业研究团队,走深走实文化研究,整合海丝文旅路线开发惠州海丝IP,并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群体设计海丝主题研学路线。”市人大代表林立认为,惠州的海丝文化研究尚在前期,缺少系统的保护性法规及专业的研究机构,历史证据链条也有所缺少,如何让“海丝文化”成为惠州市又一强有力的文化IP为大众所熟知,是未来的努力方向。
据介绍,为加强专业研究,深度挖掘海丝文化价值,我市通过开展海丝申遗、海防遗产、惠州海盐等系列省、市重点课题研究,出版《惠东县白马窑址群区域系统调查》考古图录等专著,初步构建涵盖12类器型、7种釉色的明代外销瓷研究体系。《惠州海丝文化遗产地方立法保护研究》入选2025年度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
《报告》提出,将以加快推进稔平半岛建设国际旅游岛等工作为契机,推动市、县同步开展海丝专题展、文化遗产游径、文创开发等多路径活化利用,共同绘就我市海丝申遗“工笔画”。
根据计划,惠州将协同广州筹办相关专题展,拟于今年9月在广州、明年在惠州开展;惠东县博物馆于近期重新开馆,推出“惠东县白马窑址群出土文物精品展”。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称将指导惠东县结合白马窑址群的文化特色、周边自然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方案,并积极支持惠东县推进遗址周边交通、游客服务中心、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统筹遗址保护展示、生态修复和旅游开发,打造集考古研学、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地标。
不断加强海丝文化遗产价值挖掘研究
《报告》介绍,我市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化遗产保护能力水平,扎实做好我市海丝文化遗产保护和联合申遗各项工作。同时,不断加强海丝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研究,健全完善我市海丝话语体系,有序推动白马窑遗址公园建设等活化利用。
“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加快制定《惠州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进程,强化经费投入保障,加大海丝保护力度。”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梳理和深度挖掘我市与海丝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将更多符合条件的遗迹列入关联点名录,丰富海丝文化遗产的关联体系,展现我市海丝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多元特色。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全面摸清我市海丝文化线路遗产的家底,系统复原其文化线路与文化空间。要深化海丝文化研究,补强历史证据链条,形成有权威性和指导性的研究成果与决策建议,为海丝文化遗产的认定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按照朝代时间顺序绘制海丝谱系图,让市民更加直观地了解我市海丝文化遗产的发展脉络,推动文化与旅游在资源整合、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多维度实现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独特魅力和强大市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来源:惠州日报 记者刘建威 通讯员陈瑞凤 翟继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