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徐明辉(愚翁)
早在泛黄的史书里见过它的名字,在斑驳的影视画面里识过它的轮廓 —— 兴城古城,这座蜷缩在辽西走廊的方形卫城,像一枚被时光打磨得温润的印章,早就在我心里盖下了念想的印记。
7 月 23 日的清晨,阳光刚把窗棂晒得发烫,我便约了滴滴,在友人的陪同下向着古城出发。车外是扑脸的热浪,车内空调吐出的凉风裹着期待,一路向东。到古城外下车时才知,城内早已禁了机动车,这份刻意的 “隔绝”,倒让古城多了几分不被打扰的古意。
抬眼望去,城墙像位沉默的老者,宽厚的身躯上爬满岁月的纹路。墙砖是深褐色的,有些地方脱了皮,露出内里的黄土,倒像是老人手背暴起的青筋。后来才知,这城墙里藏着六百年的光阴:明宣德三年(公元 1428 年)它初为宁远卫城,清代重修后改称宁远州城,直到民国三年(1914 年)因避重名才定了 “兴城” 之名。它与西安、荆州、平遥古城并称 “中国迄今保留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却是其中唯一的方形卫城 ——3200 米的周长圈出方方正正的轮廓,8.8 米高的城墙守着东南西北四门,春和、延辉、永宁、威远的门楣上,字迹虽已斑驳,却仍透着当年戍边的威严。城门外的半圆形瓮城像母亲张开的臂弯,四角的炮台至今还留着架设红夷大炮的凹槽,让人想起冷兵器时代炮声震碎夜空的模样。
兴城的好,不止在这座城。当地人说,42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城、泉、山、海、岛” 五大景观像串珍珠,把北方沿海的灵秀都串在了一起。也难怪每年百万游客涌来,连《吉鸿昌》《三进山城》这些老电影都要选这里当背景 —— 镜头里的城墙、街巷,如今仍在原地,只是多了些烟火气。更要紧的是它的位置,背倚辽西丘陵,南临渤海,卡在辽西走廊的咽喉处,自古便是辽东通往中原的要道,那些 “兵家必争之地” 的故事,早被风刻进了城墙的砖缝里。
踏入城内时,青石板路被千万双脚打磨得发亮,倒映着两侧灰瓦飞檐的影子。叫卖声混着烤海鲜的焦香漫过来:“兴城虾爬子煎饼嘞”“现做的海鲜干货”,老字号店铺的木招牌在风里轻轻晃,“兴城有礼” 的文创店里,蓝底白花的布偶抱着 “宁远卫” 字样的腰牌,倒像是从明朝穿越来的小吏。美食集市里更热闹,油炸海菜丸冒着热气,红腌菜的酸香勾着人往摊位前凑,摊主掀开蒸笼时,白雾里滚出的是黄米糕的甜,真正应了那句 “逛吃游购”—— 游客们手里拎着包装精美的虾酱,嘴里嚼着酥脆的花生糕,脸上的笑意比头顶的太阳还暖。
走到钟鼓楼下,门口左侧的石碑早被相机镜头围得严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几个字镶在碑顶,中间 “兴城古城 — 钟鼓楼” 几个大黑字格外沉,下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五日” 的落款,被阳光晒得有些发白。拍照的人群像涨潮的浪,刚退下一波,又涌上来新的 —— 穿汉服的姑娘提着裙摆挤到碑前,戴遮阳帽的大爷举着手机调整角度,连蹒跚学步的孩童都被大人架着胳膊,小巴掌拍在 “钟鼓楼” 三个字上。我索性将镜头拉远,让这些笑靥与百年石碑同框,倒成了最鲜活的 “古今对话”。
来源:老兵原创之家公众号
编发:铁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