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采访团在潼关博物馆采访拍摄。记者 彭一鹏 摄
渭南日报 记者 弥芮敏 通讯员 张倍宁
渭河,这条黄河的最大支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生态的进步。渭南作为渭河入黄前的重要节点城市,在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同样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答卷。
7月下旬,“渭水泱泱 大潮滂滂”首届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渭南,由中央及地方主流媒体、相关领域人士组成的媒体探访报道团,溯源渭水足迹,探访生态修复成果,感知人文脉动温度,见证产业振兴脉络,在行走中触摸渭河之变、渭南之进。
潼关县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黄河、渭河、洛河三水交汇于此。站在陕西潼关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望见水波荡漾、芦苇摇曳,留鸟成群、候鸟翩飞,原本水土流失严重的荒滩,如今已重现生机。近年来,潼关县成立湿地保护中心,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系统化治理等措施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清风”“绿盾”等专项行动,使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沿渭水西行至华阴,位于华山脚下的陕西水务发展集团华阴市环保有限公司厂区内,污水处理系统井然有序,设备平稳运转。随着提标扩容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公司污水日处理能力从原来的2万多立方米跃升至3.5万立方米,有效覆盖华阴城区及华山景区约20平方公里的污水排放需求。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采用多级多段“AO工艺+高效沉淀池+V型滤池”处理工艺,出水执行《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A类排放标准,水质合格率达100%,污水处理率超95%。污水得到了有效处理,周边长涧河、渭河水质焕然一新,生物多样性日渐恢复。
来到渭河综合整治工程渭南城区段,整齐堆放的备防石组成渭河“护盾”;高大挺拔的杨树如同严阵以待的防洪卫士。近年来,在省市水利部门支持下,先后实施堤防加高加宽、铺筑堤顶道路等综合整治工程,防洪能力大幅提升,防洪标准由过去的五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此外,工程还推动华州、华阴蓄滞洪区蓄水运行,完成191平方公里滩区清障、2万亩退耕还河还湿地。
生态,是渭河的根脉;人文,则是渭河的血脉。在潼关古城,脚踩在老街的青砖上,耳畔传来阵阵梆子声。从“山河咽喉”到“雄关锁钥”,潼关自古以来便是军事要塞、交通重镇,历史遗存星罗棋布。近年来,潼关县在保护古建筑群的同时,大力推进“文旅融合”。潼关古渡遗址、四牌坊街等逐步串珠成链,重焕生机。
穿过历史厚重的潼关,现代化气息浓郁的渭南市博物馆映入眼帘。展厅内,一件件文物静静陈列,从史前仰韶文化陶器,到龙山文化遗址遗存,再到秦砖汉瓦,无不诉说着渭河两岸千年人文繁华。作为一条古老的河流,渭河见证了两百万年的人类史,滋养了七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史以及五千多年的建城史,在人类起源、中华民族起源、农业起源、城市起源等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化血脉要守护,产业根基更要夯实。在华州区,制作精湛的华州皮影历久弥新。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华县皮影戏”和“华县皮影制作技艺”如今在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园中得以保护与传承。园区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技艺,更融合了生产、培训、演艺、研学等多元功能,推动华州皮影走出博物馆,走向市场,走近生活。
而在临渭区渭北葡萄产业园,一串串颗粒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采摘游客络绎不绝。作为全国最大的鲜食葡萄基地和渭南葡萄产业发展的核心示范区,这里集科研示范、种植加工、休闲旅游于一体,年产鲜食葡萄8000余吨、葡萄果酒及酵素等深加工产品400余吨,年接待游客26万人次。依托核心示范区引领,辐射带动全区葡萄种植面积达26.8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农业“样板田”。
从潼关湿地的飞鸟栖息,到渭南城区的水流奔涌;从皮影戏台的光影流转,到葡萄藤下的硕果飘香。生态之美、人文之盛、产业之兴交相辉映,构成了渭南在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
渭水东流不舍昼夜,时代浪潮奔涌向前。渭南将继续守护好这条生命之河,推动绿色发展、厚植文化根脉、强化产业支撑,在新时代渭河画卷上绘出更加壮丽的渭南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