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0日,在陕西省文化馆曲江馆区二楼,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正式对外开放。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孕育绚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起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7月20日下午,我前往西安市,参观了新开放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这里的展览分为“秦蕴”“秦艺”“秦工”“秦风”“秦创”五个部分,全面展示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大门类,犹如闪耀苍穹的灿烂星光,照亮文脉赓续的历史脚步。
1.秦蕴:中华根脉
走进展厅,迎面是一个个鲜活的传说和历史人物,始祖华胥、伏羲女娲、轩辕神农、仓颉造字、蔡伦造纸、张骞西行。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串联起中华文明的起源与传承的漫长历程。
陕西民间文学丰富多彩,记录着古人的奇思妙想,反映了人类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民谚歌谣以陕西方言为载体,包罗万象,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易于传唱。
2.秦艺:民族之魂
八百里秦川,沃土广袤无垠;五千年文明,传承生生不息。陕西凭借多样的文化遗存,孕育出五彩斑斓的民间艺术,构建起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人类文化基因宝库。
陕西民间艺术品类繁杂,既有黄土地滋养的质朴,也有草原劲风带来的苍茫,更有丝绸之路传入的异域风情。年画、剪纸、刺绣、面花、泥塑、雕刻等传统艺术,留存着民族文化的造型理念、哲学思想和精神特质。
陕西完整保存着传统戏曲和曲艺的各种形式。秦腔慷慨激昂,老腔气势磅礴,说唱艺术诙谐风趣,民间小戏灵动鲜活,从光影变幻的皮影戏到精妙绝伦的木偶戏,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广阔胸襟,凝聚着三秦大地的人文精神。
西安鼓乐起源于隋唐时期,至今沿用宋工尺谱记谱方式,乃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活态遗存。古琴清幽,洞箫婉转,唢呐激昂,多种乐器交织共鸣,诠释出“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深邃意境。
3.秦工:中国智慧
百工技艺,争奇斗艳;匠心传承,流芳千古。陕西自古物资丰饶,经济文化繁荣昌盛,为传统手工技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择一事,终一生,陕西人以执着坚守铸就熠熠生辉的工匠精神。
陕西传统技艺博采自然精华,历经漫长时光的磨砺,凭借精湛绝伦的手法,深深扎根于三秦大地。陶冶成器、木轮大车、青铜再现、制浆成纸、经纬成具、动态风筝,这些出类拔萃的技艺成为传承文化的桥梁。
传统医药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系统完整、高度文献化、广泛传播的理论体系与诊疗方式。
从周鼎汉釜到现代餐桌,陕西美食是舌尖上的乡土味道,代表着陕西人民记忆中的乡愁。岐山臊子面承载农耕文明,陕菜“八大碗”演绎周礼宴飨规制,葫芦鸡、肉夹馍、羊肉泡馍、biangbiang面等老字号与时俱进,七滋八味凝练构筑立体的饮食文化博物馆。
4.秦风:华夏精神
陕西民俗以四时节气为经纬,编织出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核,承载着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人们将祭祀传统与四季更迭、二十四节气紧密交融,形成过年祭祖、二月二敬药王、清明祭黄帝、谷雨祭仓颉、重阳献花糕等习俗。
每逢传统佳节或神灵诞辰,巡游出会和祭拜祈福的仪式热闹非凡。人们在娱神娱人的过程中,祈求庇佑,传递心愿。春节是陕西最重要的节日,社火锣鼓撼动天地,千年礼乐激荡乾坤,演绎天人和谐图景。
5.秦创:守正创新
陕西省文化馆自1956年成立以来,长期开展全省民间文化的普查、抢救、收集、保护和研究工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坚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光荣使命和重要职责,着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惠益人民和服务社会发展,全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