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地方如同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文明的光芒,也有一些城市,如同被时光遗忘的珍珠,静静地躺在历史的角落里。
巩义,这座地处中原腹地的小城,既没有郑州繁华都市的喧嚣,也没有洛阳热门旅游地的拥挤。“河出图,洛出书,伏羲画八卦”,此间正是河洛汇流之地,帝王沉璧祭天之处,也是先人所称“山河四塞,巩固不拔”之所。
在这里,麦田与宋陵相依,古老的石像生在金色麦浪中静静守望;杜甫故居静谧深沉,诗圣的童年与乡愁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康百万庄园诉说着商海传奇,古老的宅邸见证着家族兴衰与时代变迁。
在这里,历史并非只高居庙堂之上,还深深融入百姓生活,它们与自然共生,与人文相融,成为华夏文明的独特文化符号。
沧海桑田,皇陵昭昭,是帝王对身后事的想象与安排。见过了依山为陵、气势宏伟的汉唐皇陵,我们来到了不一样的宋陵。这里麦浪翻滚,石像生立,历史在此静静流淌。
行至巩义郊外,一片金黄的麦田映入眼帘。微风吹过,浮光跃金,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麦穗的清香。
▌行至巩义郊外,一片金黄的麦田映入眼帘。
沿着田间小路缓缓前行,眼前渐渐出现了一排排高大的石像,它们仿佛被时间冻结,历经千百年风吹日晒,静静地伫立在麦田之中,原来这就是最近社交平台上朋友们纷纷打卡的宋陵石像生。
宋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最丰富的帝王陵墓群之一,地面石刻尚存1027件,被誉为“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
▌历经千百年风吹日晒,宋陵石像生静静伫立在麦田中。
宋陵的营建始于公元963年,赵匡胤将父母的陵墓迁葬于巩县西南的邓封乡(今巩义市西村镇常封村),称为永安陵。此后,北宋历代皇帝陆续在此营建陵寝,至1100年永泰陵止,历七帝八陵,160余年皆在巩义南麓15平方公里内“同域不同位”次第落成。营建秉承“七月而葬”,役五万匠卒,三月而陵台、神道、下宫俱就。
陵制承唐创新:地势北高南低,神道石像生由南而北递减,望柱、瑞禽、客使像皆写实细腻,为宋塑巅峰;帝后同茔异穴,陵台封土为低矮“覆斗”,四周筑鹊台、乳台、阙楼,形成宫城式空间,体现“视死如事生”的宋代礼制与理学精神。这里不仅是皇家的安息之地,更是一片被时光浸润的神圣土地。
▌这里不仅是皇家的安息之地,更是一片被时光浸润的神圣土地。
令人遗憾的是,宋陵的破坏情况较为严重,其历史命运可谓多舛。
北宋灭亡后,宋陵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金朝统治者对宋陵进行了大规模的盗掘,陵上建筑被毁,珍宝玉器被洗劫一空,甚至哲宗的遗骨都暴露于外。金朝灭亡后,元朝统治者又对宋陵进行了进一步的破坏,地面建筑除石雕外全部被毁。
明清时期,政府对宋陵的保护相对重视。明朝初年,朱元璋曾命人加以修葺,并“禁人樵采”,试图保护这片历史遗迹。清朝时期,又分民户看管宋陵,减免其赋税、劳役,以加强对陵园的保护。
▌宋陵的破坏情况较为严重,其历史命运可谓多舛。
然而,民国时期,宋陵继续遭受破坏,一些石像生被推倒、砸坏,陵园内杂草丛生,一片荒凉。
幸而民国以后,当地人创办职业学校,开始将宋陵土地出租,用以集资办学。随着土地开垦与城市化发展,这些昔日的皇家陵寝已立于闹市之中、散于田野之间,并保持着与农耕生活的奇妙共生,见证跨越时代的农耕图景和生生不息的文明传承。
▌历史上的每一波浪潮翻涌,都于石像生上留下印记。
走到石像近前,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身上斑驳的岁月痕迹。历史上的每一场风雨清洗,每一波浪潮翻涌,都在石像生的皮肤上留下深深浅浅的裂缝与印记。难道我们就任由历史遗迹被雨打风吹尽,裸露于天地之间吗?
事实上,对于石像生开展的一系列保护工作,恰恰是经过了深刻思考和反复实践的。罩上玻璃,石像会像住进了桑拿房,热得“快裂开了”;加盖遮檐,石像的皇家气派也会大打折扣。只有让石像与自然融合,自由呼吸,最大程度地保留它们的原始风貌,才是最好的保护。
▌对石像最好的保护,就是让石像与自然融合,保留它们的原始风貌。
于是,形态各异的石像生与田间忙碌的农人相映成趣,组成了极具“穿越感”又毫不违和的别样风景。漫步在麦田间,脚下是肥沃的土地,眼前是古老的遗迹,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转与文明的不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河洛水土寄存着诗圣杜甫的童年与少年时光,是他独在异乡的乡愁所寄,漂泊半生的灵魂归处。
杜甫故居位于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这里背依笔架山,面临洛水,环境清幽,诗意盎然。
▌杜甫面容清瘦而坚毅,眼神中藏着深沉的忧思。
初入故居,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青砖灰瓦的建筑群,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充满了浓郁的中原文化气息。沿着石板路缓缓前行,两旁的古树参天,绿荫如盖,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浮躁的心在此刻宁静。
走进第一进院落,迎面是一座古朴的照壁,上面刻着“诗圣故里”四个大字,此为清代张议草书,笔力遒劲,气势磅礴。
▌笔架山下的这口窑洞,据说就是杜甫出生的地方。
穿过照壁,来到杜甫雕像前。雕像中的杜甫,身着长袍,手持书卷,面容清瘦而坚毅,眼神中透露出深沉的忧思。“行吟惠义腹中诗,沉郁高扬赋我思。讴云颂月无闻语,吐尽人间疾苦词。”最食人间疾苦的仁爱精神和忧患意识使杜甫笔下的诗句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色彩。
步入故居院落,走进正房,里面陈列着杜甫的诗作手稿、书法作品以及相关文物。眼前泛黄纸片上娟秀的文墨与教科书上印刷的诗句渐渐重合,一首首诗篇串联起诗人杜甫波澜壮阔的一生。
▌杜甫故居位于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这里背依笔架山,面临洛水,环境清幽,诗意盎然。
绕过后院的银杏树,就到了诗碑廊,这里陈列着历代文人墨客为杜甫所作的诗碑,汇聚国内外著名书画家的墨宝。真、草、隶、篆古今书法各具特色,其书法艺术精湛,结构严谨,雄深苍浑,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堪称一绝。
笔架山在杜甫故居的后方,山势不高,却因形似笔架而得名。山下有一处传统民居,几间瓦屋,一口窑洞。窑洞上方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杜甫诞生窑”五个大字。据说,这口窑洞就是杜甫出生的地方。
▌河洛水土寄存着诗圣杜甫的童年与少年时光,是他独在异乡的乡愁归处。
泗河之畔,灯光渐暗,《杜甫归来》情景剧即将拉开帷幕。
画卷缓缓展开,青衫诗人立于船头,负手吟诵“白日放歌须纵酒”,生动再现了听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喜悦之情;秋兴八首广场上,《归乡·家国情》则深情回顾了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最终,他穿越时空,魂归故里,谢幕之时,阵阵烟花在空中绽开,赤色焰火化作《新婚别》的泣血红绸,靛蓝光瀑演绎《垂老别》的苍苍白发。
▌杜甫一生漂泊,故乡的月光总是在他的笔下流淌。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杜甫离我们并不遥远,儿时的杜甫也会像其他调皮的小朋友一样,在门前的界泗河边戏水,在院子后面的土坡上爬山。
从少年时期的读书求学,到壮年时期的漂泊流离,再到晚年的归隐田园,杜甫的一生从这里出发,短暂度过青年时期,就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涯。尽管此后再也没有重归故土,可故乡的月光总是在他的笔下流淌。纵使流落异乡,半生潦倒,最后的归途也一定通往家的方向。
“洪武年,大槐树,康守信推车卖豆腐”,康氏先祖的创业歌谣如今仍在巩义街镇的老槐树下回荡。谁能想到,从山西推来的小小豆腐车竟能孕育出一个纵横六省的商业王朝。
邙山脚下,伊洛河畔,康百万庄园依山傍水,面积可达64300平方米,共有33个院落,53座楼房,1300多间房舍和73孔窑洞,恢弘错落的建筑群默默诉说着豫商家族的辉煌往事。
▌俯瞰恢弘错落的建筑群,诉说着豫商家族的辉煌往事。
康百万不是一个人名,而是每一代为康氏家族做出巨大贡献的精英的统称。据说,康百万庄园所在的康店村家谱六百年不断,从第六世康绍敬到第十八代康庭兰,经历了明、清、民国三个时期,连续四百余年繁荣不衰,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极具传奇色彩的商业家族。
康绍敬曾出任洧川驿丞和山东东昌府大使,这些为官经历不仅让康家积累了政治资源,更重要的是为家族涉足商业领域提供了契机。在他不断拓展眼界、积累人脉的过程中,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悄然降临。
▌康氏家族连续四百余年繁荣不衰,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极具传奇色彩的商业家族。
明朝为加强边防,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长城一线设置了九个边防重镇,巨大的军事消费由此产生。政府随即发布政策,鼓励商人向驻军缴纳粮草,并以盐引作为交换。要知道,盐作为古代最为珍贵的商品之一,是商人获取暴利的最大途径。
借助洛河流域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敏锐的商业头脑,康绍敬乘着朝廷“开中法”的东风,通过在洛河上从事水路运输获得盐引,源源不断将山东的盐运到河南,把河南的粮食、棉花贩到山东。“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由此,康家的商业巨舰扬起了起航的风帆。
▌乘着朝廷“开中法”的东风,康家的商业巨舰由此起航。
如今,这艘商业巨舰已隐没于历史的滚滚浪涛之中,而康氏家族的光辉岁月仍镌刻在这康百万庄园的建筑之上。
走进栈房区,这里曾是康家商业活动的核心地带,主要用于存放货物和进行商业交易。建筑层层叠叠,院院独立,又院院相通,糅合了宫延、庙宇、民房、园林等建筑的艺术特点。掠过一道道古朴的房门,仿佛看到当年商贾云集的热闹场景,凝固的历史在眼前浮现。
▌康氏家族的光辉岁月,仍镌刻在庄园的建筑之上。
穿过栈房区,便是主宅区,是康家主人居住和接待重要宾客的地方。主宅区由多个四合院组成,既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院落融合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青砖灰瓦,飞檐斗拱,尽显庄严肃穆。从精美的砖雕、木雕到古朴的家具摆设,无不彰显着康家的奢华品味与显赫地位。
站在主宅区的高处,俯瞰整个庄园,四面寨墙高筑,大大小小的院落分布有序,攻防结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型社会,俨然是一片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等级森严的典型建筑群。
▌精美的砖雕彰显着康家的奢华品味与显赫地位。
主宅区的叶氏井早已废弃于一隅,古井无言,却承载着康家人重礼重义的美好往事。这口井包括其所在的土地原来归叶家人所有,水代表着财源,在康叶两家买卖居所时,不管怎样的高价叶家人都坚持不卖井。因此,这口井在康家人的宅院里经年使用,但始终归属于叶家。
“以礼经商,义中求财”,这也是康家在行走社会时的生意经。
▌院落融合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青砖灰瓦,飞檐斗拱,尽显庄严肃穆。
康家主客厅上方,悬挂着一块造型独特的家训匾,也是康百万庄园的镇园之宝“留余匾”,上面书写着篆体的“留余”二字。康家以“留余”为家训,凡事留有余地,忌盈忌满。
这种中庸之道不仅体现在商业经营上,更渗透到家族的方方面面。康家热心公益,建学校、赈灾民,修筑黄河大堤,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这是康家盛名长存、百世流芳的生存之道和仁爱之心,也是儒家以德为本的精髓所在。
▌巩义,是多少文人墨客魂牵梦绕的归处。
“生于苏杭,葬于北邙”,巩义是多少文人墨客魂牵梦绕的归处。每每回首,都仿佛与历史中的人物隔空相望,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空,却脚踩着同一方土地,仰望着同一片星空,抚摸着同一块石像碑文,延续着同一条文明血脉,祈盼着同一个金色的梦。
历史与现实交织,自然与人文相融,每一处遗迹都是一段传奇,每一段传奇都是一首诗篇。巩义之美,在涛涛洛水里,在微微尘土间,在麦田石像生的斑驳裂纹里,在杜甫故居的朗朗诵诗声中,在康百万庄园的破浪巨帆上。漫游巩义,听见千年文明的回响。
编辑/cici
文/斓邺
图/视觉中国设计/April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