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花园口的名声最大。
1938年6月9日,为阻击日军的追击,蒋介石下令在郑州北侧的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溃口处的黄河水汹涌而出,冲断了陇海铁路,又经颍河、西淝河,注入蚌埠上游的淮河,淹没了淮河堤岸,冲断了蚌埠附近的淮河铁路大桥,其所形成的黄泛区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江苏省。黄河波涛虽然一时暂缓了日军南下,但更造成花园口下游河南、安徽和江苏三省44个县市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淹没,89万人死于非命,1250万人受灾,其中河南省受害最为严重,21个县市、八百多万亩耕地被淹,47万人死亡,给中原地区造成巨大的灾难。
当时的《豫省灾况纪实》就真实地记载了当时黄泛区的灾难:“黄泛区居民因事前毫不知晓,堤防骤溃,洪流踵至;财物田庐,悉付流水。当时澎湃动地,呼号震天,其悲骇惨痛之状,实有未忍溯想。以侥幸不死,因而仅保余生,大都缺衣乏食,魂荡魄惊。其辗转外徙者,又以饥饿煎迫,疾病侵夺,往往横尸道路,填委沟壑,为数不知几几。幸而勉能逃出,得达彼岸,亦皆九死一生,艰苦备历,不为溺鬼,尽成流民……因之卖儿鬻女更是司空见惯。”
自古,掘江河以水制敌就不是什么新奇之作,中外战史上这种事情不胜枚举。但这一次黄河决堤,却是以牺牲上千万无辜百姓的生命为赌注,代价过于高昂。
黄河洪水过后,大片耕地的地表完全被破坏,到处是沙丘,无法耕种,继而又引发了蝗灾,造成了1941年至1943年连续两年的“河南大饥荒”,数以千万的河南百姓沦为难民,300万灾民死于饥饿。
黄河决堤造成大面积灾难(阴影部分为河泛区)
此行去花园口,就是想要直面这次人为大灾难的始终。
花园口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北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古称桃花浦。据说,明朝之时,有高官在这里修建了一座花园,种植四季花木。后来黄河改道,把这座花园淹没。从此,这里又成了黄河南岸的一个渡口,俗称花园口。
花园口是黄河下游的起始段,这里河面宽阔,具有水流宽、浅、散、乱等特点,河势变幻多端。黄河从黄土高原挟带而来的大量泥沙淤积在河道中,导致河床抬高,形成闻名于世的地上悬河,花园口正是黄河悬河的起点。
花园口将军坝西边不远的大堤上,立着一块白色的西界碑,下游还有一块东界碑。当年国民党军队扒开花园口大地,溃口最宽达1460米,两块东西界碑之间就是当年花园口溃口处。
花园口西界碑
在西界碑南侧,“一九三八年扒口处”纪念碑就坐落在这里。黑色长方形的石碑下部,是一组大型浮雕,再现了当年河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的凄惨场面。
“一九三八年扒口处”记事碑
花园口广场上,还有一组《黄河花园口扒口堵口记事》巨幅浮雕墙,详细讲述了花园口决堤事件的历史。
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黄河的哺育下,中华民族建立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璀璨文明。
可蒋介石为何要做出如此惨烈而且必定会造成千万百姓受灾蒙难的决定?
这一切还要从中日徐州会战说起。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了中国华北地区,并开始南下,想要占领我国的中原地区。中国军队在徐州地区和日军展开激战,这就是抗战史上的徐州会战。
徐州会战之初,中国军队于1938年4月7日在山东的台儿庄重创并击退日军,赢得了自从全面抗战开始以来正面战场的一场大捷。
台儿庄大捷后,日军主力退到峄县、枣庄一带固守待援。
其实,严格地说,从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的台儿庄之战,29万国军和5万日军经过一个月的鏖战,以牺牲5万人的代价消灭了一万余日军,虽说打出了中国军队的血性与顽强,但在实际上,这一万人的伤亡对于拥有战斗兵员约二百万人的日军来说,只不过是一次小伤而已。而面对一时的胜利,国民党当局却盲目乐观起来,“速胜论”随之抬头。蒋介石立即就将大批精锐部队调集到徐州地区,在徐州地区的总兵力从初期的29个师增加到64个师另3个旅,将近60万人,摆出了一副与日军决战的架势,企图将日军全部消灭在徐州一带。然而,由于徐州一带地势平坦,正是日军重装机械化部队和空军展开全面攻击的最佳地带,这也就给日军一举歼灭国军主力的绝佳机会。
很快,日军就调动了8个精锐师团、3个混成旅、3个支队、2个航空兵团及战车、炮兵,总共25万余人,对徐州附近的中国军队主力展开围歼。
所幸,就在此时,国军发现了日军的企图,各路军相继于5月上旬四处突围。
战场上的形式就是瞬息万变,短短一个月之间,国军就从大胜之军开始了大溃退。
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随后沿陇海铁路西进,并向商丘、兰封(今兰考县)、永城等地发起攻击。
兰封县西临开封,北据黄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兰封一旦失守,开封、郑州必将失陷,襄樊、西安等要战略要地也岌岌可危。日军还可由此南下,与沿长江西进的日军夹击武汉。
因此,兰封会战事关整个抗战大局,蒋介石亲自坐镇郑州,调集了14个师共计15万人的精锐部队,决心守住黄河最后一道防线。
日军主力土肥原的第14师团于5月13日渡过黄河,攻占了山东菏泽后,又于19日攻占内黄和仪封,企图沿陇海路西进,攻取兰封。
5月21日,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下,国民党军嫡系部队桂永清的第27军仓皇后撤至河南杞县,使得日军轻松地占领了陇海铁路的罗王车站、兰封城和商丘城。
兰封失守,日军直逼开封、郑州。为了避免被日军包围,蒋介石命令大部队向武汉撤退。
由于日军的追击速度很快,1938年5月31日,在武汉举行的军事会议上,蒋介石决定,黄河决堤放水,用滔滔黄河水,阻拦追击中国军队的日军。
为了确保决堤成功,蒋介石“日必三四次询问决口情形”,一再督促负责决堤的第20军团总司令商震抓紧开挖位于中牟县赵口的黄河大堤。
赵口在花园口下游30公里,由于军队没有施工经验,直到6月5日上午,他们才将大堤挖开一个小口,但很快又被冲塌的河堤堵住了。而此时,日军已攻入开封城,此处距离赵口只有30公里。
6月7日,日军又向西推进到中牟县城,此处距离赵口决堤处不到20公里。为此,国民党军只好转而开挖赵口西侧26公里的花园口大堤。
6月9日凌晨6时,商震麾下的新8师师长蒋在珍下令在花园口关帝庙西核桃园附近堤坝上引爆炸药,炸开了黄河堤坝。一个小时后,溃口就扩展到十余米,黄河下游顿时成为一片汪洋。
此时,天又突降大雨,河水流量越来越大,黄河大堤不断崩溃。很快,被淤塞的赵口也出现了决堤。两股水流汇集在一起,卷起巨浪,冲向下游。就这样,黄河南岸无数无辜的百姓,顿时就被突如其来的黄河水所吞噬。洪水连续涌流了4天4夜,无数良田也瞬间变成了汪洋一片,无数人葬身水底,给黄河下游千万百姓带来了灭顶之灾。
而蒋介石下令黄河决堤为“淹没日军,阻止日军攻占武汉”的目的也并未达到。这次决堤虽然迟滞了日军对郑州的进攻,但4个月后,武汉还是失守。有资料记载,因黄河决堤而死亡的日军,仅为两千余人。由此,蒋介石此举,罪莫大焉!
由于灾难惨重,扒开花园口之事很快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非议。但蒋介石集团却对此事矢口否认,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国民党内部都禁止公开谈论花园口事件。
直到蒋介石去世,他也从未公开承认是自己下令扒开了花园口。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编写的《抗日战争史》总算根据蒋介石的日记承认了这件事。不过这本《抗日战争史》依旧竭力为蒋介石辩解,说当时中国第一要务是抵抗日军,决堤是抗战救国需要。
同样,执行开挖花园口大堤的新8师参谋熊先煜对此事也一直寝食难安。后来,他在接受采访时讲述了花园口决堤的经过,说他事前曾在附近的关帝庙长跪不起,重重地磕了三个头,表示他为此余生都深为愧疚:“回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免感慨万千。对于被洪水吞没的数十万同胞的灵魂,我的心永远也得不到安宁。”
在花园口,还有两座六面碑亭,亭里的石碑记载了花园口的一段历史。
碑亭是1947年5月花园口封堵后国民政府修建的。亭内是一方六面石碑,每面都有题刻。在《花园口工程纪实》的碑文中记载:“民国二十七年夏六月,河决于南岸郑县之花园口,维时日寇进窥中原……赖洪水泛滥,铁蹄乃为之阻……”至于黄河为什么决堤,碑文里没提。对花园口决堤给黄河下游人民带来的灾难虽然没有回避,但也没有具体说明,只是笼统地介绍:“……每当夏秋之间,百川激灌,四渎并流,浩荡滔天之祸,不忍睹,亦不忍述也……”
在这座亭东边不远,还有一座河南省人民政府于1997年建的碑亭,亭内石碑上,刻录着花园口从扒口到堵口的真实过程。
还有一段史实,也须说清。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决定在花园口堵口,引黄河回故道。为此,1946年2月,黄河堵复工程局成立。
当时,黄河改道已有8年,其间,中国共产党领导黄河故道两岸的百姓创建了冀鲁豫解放区和渤海解放区,黄河故道河床内的土地大部分开垦为农田,几十万百姓就在这里耕作生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先筑堤防止河水侵毁农田而直接堵口,无异于再造一个黄泛区。而且,黄河故道原有的堤坝在抗战中遭到严重破坏,也急需修复。为此,中国共产党认可黄河堵口归故计划,但同时也提出了“先复堤、后堵口”的主张。而国民政府则迫切希望得到堵口成功的“业绩”,因此当即就下达了“宁停军运,不停河运,限期完成,不成则杀”的死命令。
当时,花园口黄河堵复工程局总工程师支持共产党的要求,也建议推迟原定的溃口和龙时间。由于遭到拒绝,这位总工程师愤而辞职。
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政府和国民政府水利部门进行了多次谈判,议定堵口和复堤同时进行,堵口时间视复堤进展情况,由双方协商。
但到了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突然大举进攻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为配合军事进攻,国民党方面一面加紧堵口施工,一面派飞机轰炸解放区的复堤工地。
1947年3月15日,国民政府未与中共方面协商,就在花园口堵口合龙,黄河随即回归故道。
花园口掘堤造成巨大的伤亡,虽终愈合,但惨痛的记忆永难抚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