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盛夏时节,当夜幕降临,月光透过玻璃幕墙,倾洒在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中。本应安静的博物馆,却响起了稚嫩清脆的说话声。“博士,我挖到化石了!”8月10日晚,随着一声欢呼,放眼望去,一群化身“恐龙探险家”的小朋友们,正在博物馆里上演一场跨越时空的史前大冒险。原来,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名为“恐龙博士的深夜密令”夜宿活动,是该馆在今年暑期特别推出的特色沉浸式体验项目。
在恐龙旁搭帐篷
近年来,“博物馆热”兴起。为满足广大市民和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少博物馆纷纷在假期来临之时,实施错峰开放、延时开放服务,给市民游客提供更多参观选择。同时,“夜游博物馆”也成为新风尚,博物馆通过举办夜间主题文化活动,增加夜间的餐饮、文化体验等。而成都自然博物馆推出的“恐龙博士的深夜密令”夜宿活动,以16小时的沉浸式体验为载体,更“刷新”了博物馆的社教科普的新场景。
小朋友们夜游博物馆
“自然馆推出的此次夜宿活动,绝非简单的‘延时开放’。”据成都自然博物馆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恐龙博士的深夜密令”夜宿活动以“恐龙博士失踪事件”为叙事主线,将科普教育融入剧本探秘、团队协作与科学探索之中,更通过场景重构、任务驱动和互动体验,把博物馆转化为动态课堂。
据悉,在“夜宿活动”的核心任务模块中,孩子们先在4D影院体验《博物馆历险记》,随后在恐龙展厅进入破解“SOS紧急呼救”线索环节,会在户外模拟化石挖掘,并通过团队协作搭建“史前庇护所”(帐篷)。而夜间环节将氛围推向高潮,恐龙夜巡队任务需要孩子们结合探秘地图与化石制作,最终在恐龙标本的守护下入眠。而次日清晨的“黎明行动”与颁奖仪式,为这场科学与趣味交织的探险画上圆满句号。
小朋友们夜游博物馆
“夜宿项目通过三大创新突破,重新定义了博物馆的科普功能,也是‘文旅+科普’深度融合的尝试。”负责人表示,夜宿活动充分利用闭馆后的静谧氛围,通过光影调控、空间串联,实现博物馆场景重构。再来,将静态展品转化为动态知识载体,实现“玩中学”的教育目标,探秘地图、定制奖牌等细节设计,更增强了沉浸感。“自7月20日首场活动开始以来,夜宿活动已有近百名‘恐龙探险家’参与。”
本文图据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