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涵
7月,云南省内各机场单月旅客吞吐量突破720万人次,铁路各大旅游线路客流同样持续增加;当全国多地持续高温,云南凭借平均气温23℃的气候优势,成为游客气候适应性旅游的首选目的地。这场暑期盛宴直观体现了“清凉”这一自然资源禀赋的稀缺价值,更展现了供需深度契合、文化创新赋能、政策精准滴灌的和谐共振,以及对促消费、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从需求端看,随着时代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深度的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而非仅仅物质上的满足,与之对应的便是情绪消费和文化体验消费的火热。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成为热门旅游打卡点,源于那一抹抚愈人心的烟火气;吃菌也不仅仅是为了饱腹,而是追求更具地方特色与文化的美食体验,不同的消费场景指向的都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美好体验。
老年消费者偏爱康养、闲适的旅游体验,年轻人更容易被充满自由气息的音乐节和Citywalk等体验式“慢游”所吸引,而亲子家庭更关注博物馆、非遗研学等消费场景……当情感和个性化成为消费更深层的驱动力,就考验着供给端培育新兴增长极的能力。一方面,要善于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丰富多元的消费场景。例如,普者黑景区以“夜经济”为突破口,将喀斯特山水、民族歌舞与现代休闲业态相融合,打造出“荷塘月色+音乐”“篝火晚会+互动”等沉浸式体验;全省推动“夜演、夜购、夜娱”产品开发,将游客停留时间转化为消费增量。另一方面,要通过场景互补、资源联动,构建起“消费生态圈”,如玉溪借力中超联赛,串联起产品展销、美食体验,直接拉动消费增长。立足本土特色,通过文化赋能、场景重构,让历史更可感、文化更亲民、消费更具温度,可为消费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暑期消费热潮背后,还离不开政策“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紧密相握。省级层面,“彩云购物节”整合超10亿元消费券资源,覆盖汽车、家电、文旅等八大领域,形成“国补+企补+金融助力”政策包;文旅部门推动旅游消费从“日间单向度”向“昼夜全时段”延伸,着力打造“云南之夜”品牌矩阵。商户敏锐捕捉需求变化:针对亲子家庭推出避暑研学游;为年轻人定制滇红特饮、菌菇盲盒等“社交型商品”。更值得称道的是服务链的优化——鲜花饼门店标配邮寄服务,三成订单直达全国;320个景区对台胞证首办者免票,破解入境游支付、沟通壁垒。政策红利精准释放、市场响应灵活高效、服务链条持续完善,共同构筑了“敢消费、愿消费、便消费”的良性生态。
当供给端始终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持续打磨产品、跨界创新;政策端不断优化环境、精准滴灌,这股消费热潮就必将持续“热”下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