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画像】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眉山以建设文旅深度融合特色发展先行市为目标,将三苏文化基因植入城市肌理,通过提升打造“东坡故里·天府眉山”品牌矩阵,让三苏文化、东坡文化浸润城市,厚植城市文化底蕴。
【城市故事】
“这段时间几乎没有休息,从开馆讲到闭馆。”8月7日一大早,对着梳妆镜,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讲解员郑小利仔细整理盘起的发髻,穿上汉服后大步朝三苏祠盘陀像走去。
今年是郑小利在三苏祠博物馆讲述东坡故事的第18年。“每次讲解,就感觉东坡先生在看着我讲述他的故事。”郑小利说,暑假期间,三苏祠格外火爆,研学的学生和前来打卡的各地“苏迷”,让这座千年古祠焕发出新活力。
眉山东坡宋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叶雷蕾介绍,像郑小利这样的讲解员,最多每天要带6个团,常常是一个团刚结束,下一个团的游客已在门口翘首以盼,“正是这样的忙碌,让我们看到了三苏文化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3年来,郑小利对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感悟越来越深。她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在一次次讲述三苏故事的过程中,让更多人了解苏东坡,让三苏文脉得以绵延不息。
“一门父子三词客”的现代回响
“大家请看这副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郑小利在三苏祠正殿前停下脚步,指着楹联上的鎏金文字介绍,“短短十四个字,道尽了父子三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成就。”
红墙黛瓦,游人如织。“苏家父子三人在文学上造诣极深,同时受优良家风影响,父子三人的立身操守光明磊落、清正廉洁,既关心家国命运,又同情民间疾苦。”在郑小利的讲述下,人们仿佛进入苏家当年的旧时光。
“大家知道吗,苏洵小时候不喜欢读书,直到他27岁时才开始发奋学习。最终,他培养出苏轼、苏辙两大文豪。这告诉我们,只要用心,人生何时努力都不算晚。”话音刚落,一位前来研学的小学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在笔记本上记下这句话。
往前,一行人来到苏宅古井旁。“这口古井是苏家当年生活所用,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井沿上的青苔斑驳,錾子印痕仍清晰可见。”郑小利娓娓道来,传说苏东坡小时候学习前都会在这里洗洗手。话音刚落,古井旁的游人连忙排队洗手,只为沾沾这位大文豪的文气。
在郑小利看来,这样的互动,能让历史变得鲜活。“这里不只是一座古祠,不只有三个历史人物,而是可触可感的精神延续、文脉延续。”
从祠堂到城市的文化印记
“三苏祠像一条纽带,将天南地北的人牵引在一起。”郑小利常常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18年来,她在这里结识了无数来自全国甚至全球的“苏迷”,还遇见了人生的另一半,同在三苏祠工作的蔡勇。
“三苏祠成了我们的另一个家。”郑小利说,文化的浸润,早已从祠堂延伸到日常。郑小利的家离三苏祠不远,每天上下班都会经过苏湖路、府街。16岁的儿子蔡尹翔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从苏南小学、苏祠中学到育英实验学校,处处都有三苏的影子。周末的厨房里,郑小利一边做着东坡肉,一边给儿子念苏东坡的《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郑小利说:“作为一个眉山人、一名三苏祠讲解员和一位母亲,我有义务传承弘扬好三苏文化。”
“传承千载的三苏文化、东坡文化,是眉山的根和魂。一个个带着苏轼印记的文化地标,串联起眉山的千年文脉,让东坡文化浸润城市文明。”眉山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眉山命名了三苏大道、东坡大道、文忠街等110余条文化街道,构建起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从东坡小学、苏辙中学等教育场所,到远景楼、大雅堂等文化地标,再到三苏主题文化公园等,形成“处处有故事、步步见文化”的城市特色。
眉山还通过打造“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东坡文化月、音乐儿童剧《少年苏东坡》、“苏祠寻宝”线上剧本游、“东坡大家讲”等,不断赋予东坡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化表达方式,助推“东坡热”持续升温。
【他山之石】
湖北黄冈——主打东坡文化品牌,持续叫响“大美黄冈,此心安处”品牌,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创新业态组合,促进产业联动,构建起涵盖文脉体验游、农文旅融合游、研学经济等多维驱动的文旅生态圈。
广东惠州——依托东坡遗迹聚焦打造岭南东坡文化中心,持续拓展“不辞长作岭南人”文旅IP内涵外延,推动东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初步形成东坡文化研究、阐释、传承、创新、传播的系统性路径,分步实施差异化的文化体验塑造项目,有效推动东坡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传承。(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底伊乐 眉山观察 邹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