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董芳芳
在黄河的臂弯里,临夏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闪耀着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光芒。
8月8日,“黄河远上·文脉流长”——全国著名作家临夏行活动启动。全国著名作家、诗人与学者们和媒体团在8月9日沿着黄河的脉络,深入到了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临夏以文化为笔,自信地为世人书写了一封“诗与远方”的邀请函。
【自然馈赠:黄河上游的生态宝藏】
临夏的第一站,作家团走进了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4万余件化石标本,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记录着远古生命的辉煌与变迁;馆藏化石占据的“十项世界之最”,将青藏高原隆升与黄河文明演进的奥秘凝固在岩层之中。诗人张战被“真猫”与铲齿象的古老身影所触动,直言它们激起了对生命演化的无限遐想。
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协书记处原书记、现任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施战军感慨:“这里的每一块化石,都是黄河文脉的密码。”而这份厚重的自然遗产,正是临夏文化自信的根基——它无需喧嚣的营销,只需静静陈列,便能让人心生敬畏。
松鸣岩的松涛声,是临夏送给作家们的第一声问候。作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松鸣岩拥有高达36.56%的森林覆盖率和95%的植被覆盖率,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著名评论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莉感慨这里的风景“完全颠覆了我对西部地貌的刻板印象”。
【人文瑰宝:黄河文化的活态传承】
临夏不仅是自然的宠儿,更是人文的沃土。黄河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从古老的化石到悠扬的“花儿”,从古老的街巷到现代的文化活动,临夏的文化底蕴深厚而多元。
在耳子屲梁的露天“花儿”赏析会上,民间歌者用未经雕琢的嗓音唱出了最本真的情感。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跃文惊叹于当地歌手的即兴创作能力,认为“临夏人仿佛人人都是歌手,个个堪称艺术家”。著名翻译家曹元勇则被这种来自大地的朴素歌声所打动,决心探寻歌词背后的深厚文化密码。这些古老的民歌,是临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的表达,也是黄河文化在临夏大地的生动写照。
八坊十三巷更是临夏文化自信的缩影。从“城中村”到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这里保留了原住民的生活肌理,居住着回、汉、东乡等8个民族,1.7万余人在这里和谐共处。砖雕、木刻、彩绘装饰的古典建筑群,手工艺馆、盖碗茶广场等注入了文旅新业态。施战军总结道:“自然美、生活美、人文美在此交融。”这种“不搬原住民、不改老结构”的开发智慧,正是临夏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创新。
【文化自信:以文化破圈的创新与底气】
在各地纷纷邀请网红、名人、明星为本地“引流”的当下,临夏选择了以文化破圈——这份底气,源于太子山的雪、松鸣岩的松、化石馆的远古回声,更源于八坊十三巷里生生不息的多元文明。作家们的惊叹与笔墨,将成为临夏故事的放大器。
“以前记忆中的甘肃就是兰州、河西走廊,敦煌戈壁,黄土高原,荒凉苍茫。”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沈苇在8月10日的“黄河上游的文学表达”漫谈活动中感慨到,行走在临夏,大地、山川和人民三个词一直在他脑海中回响。丰富的地貌,加上多种文化交织,抚育了这片土地上非常独特的人。
临夏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通过作家们的解读,正在向更广阔的世界传递一个崭新的西北印象——这里远非只有茫茫戈壁,而是绿水青山与多元文明共生的神奇土地。
从古动物化石到非遗技艺,从雪峰秘境到市井巷弄,临夏的文化自信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每一寸土地、每一段故事中的底气。正如施战军所言:“这里值得被更多人看见。”而临夏,正以不疾不徐的姿态,向世界证明:真正的流量,从来不是转瞬即逝的喧嚣,而是穿越千年的文化回响。 临夏的故事,未完待续;黄河的篇章,生生不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