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上海和武汉两个城市曾经在城市名字前面冠以“大”字,“大武汉”、“大汉口”曾经声名远播。武汉之所以赢得“大武汉”之美誉,是因为武汉市曾经举足轻重的工业。工业遗产对武汉市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工业是武汉市的代表作,工业成就了“大武汉”的金字招牌。然而,随着城市更新的快速推进,一处处经典的工业建筑被拆除,一座座具有保护价值的工业厂房被夷平,武汉市的大工业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历史正在离我们远去,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记忆正在离我们远去。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记得“大武汉”曾经如此辉煌的历史吗?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到哪里去找寻历史上的“大武汉”的踪迹?
——周国献
第三针织厂针织车间资料照片(来源:《中国企业登记年鉴·武汉专辑(上)》)
武汉市第三针织厂位于汉口三眼桥路128号。
据《中国企业登记年鉴·武汉专辑(上)》(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介绍,武汉市第三针织厂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生产针织产品的全能厂,是武汉市针织行业的骨干厂家。
第三针织厂商标
武汉市第三针织厂的主要产品有:汗衫、背心、运动衫、运动裤、棉毛衫、棉毛裤、各类毛巾、厚薄绒和化织产品,也承接各地来料加工业务。
第三针织厂针织产品之一(来源:《中国企业登记年鉴·武汉专辑(上)》)
.
第三针织厂针织产品之二(来源:《中国企业登记年鉴·武汉专辑(上)》)
作者曾经多次路过这里,不知道是第三针织厂,等到2018年2月专程前往拍摄时,整个厂子已全部拆为平地,暂时空置用作露天停车场。
开发中的武汉市第三针织厂地块,暂时用作停车场(周国献2018年2月拍摄)
.
开发中的武汉市第三针织厂地块(周国献2018年2月拍摄)
.
开发中的武汉市第三针织厂地块(周国献2018年2月拍摄)
.
开发中的武汉市第三针织厂地块(周国献2018年2月拍摄)
.
【相关链接】:
周国献“大武汉系列201—300”分类汇总索引及相关链接
.
([心][心][心]说明:此贴为重新整理发布,2018年3月26日原贴手机端已不可见。)
.
武汉市的工业遗产保护状况是中国诸多工业城市的一个缩影。正如以色列摄影家纳达瓦·坎德(Nadav Kander)在接受关于他的长江摄影专题的专访时所说:“在经历一段拍摄后,我逐渐感受到这个国家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当它以惊人的速度飞跃时,也在不断毁坏着自己的根基。”城市急切地想要发展,却忽视了历史传承,忽视了城市的个性,迷失了自我。
在城市急速发展的关口,为一个城市的工业遗产留存影像记录迫在眉睫。我从2008年开始关注并拍摄武汉工业遗产保护题材,2014年定下摄影专题的题目《大武汉》,并开始有计划地重点拍摄武汉工业遗产,共拍摄了涵盖清末、民初和解放初期的三百多处武汉市老工业旧址。
项目初期,以宽幅接片方式拍摄老工业旧址废墟为主,通过比较一致的摄影语言去呈现这些城市发展中的疤痕和印记,强化“大武汉”的悲壮感;后来扩展到事无巨细对武汉市和湖北省各地市现有工业遗产的抢救性记录。
回望过去,让我们看清来时的路。我无力阻挡城市改造的步伐,但我至少可以用我的镜头记录下这一切,为日后寻回失去的城市影像和情感记忆提供参照。
——周国献
.
特别声明:
1.本头条号“黑镜头”发布的图片,除非特别注明,均为周国献原创作品,转载请勿声明原创,并请注明出处及保留作者姓名,否则视为侵权。
2.“大武汉系列”中偶尔会在各种志书等资料中翻拍部分老照片,因原刊载老照片的书籍大多没有注明照片作者,在头条文章里只能注明图片来源是哪一本书籍,无法为原作者署名,敬请谅解!若有异议,请随时通过留言等途径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
谢谢关注今日头条号“黑镜头”!
【关注方法】:
1.安装今日头条App(已安装的请忽略);
2.打开今日头条App,或者通过分享的“黑镜头”头条文章进入今日头条App。
然后,通过如下两种方法关注“黑镜头”头条号:
(1)方法一:在“黑镜头”头条文章开头,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如下图):
(2)方法二:在今日头条首页搜索栏键入“黑镜头”,点搜索按钮,再点菜单栏中的“用户”选项,找到“黑镜头”头条号用户(昵称存在同名情况),认准如下“黑镜头”LOGO,再点关注。
谢谢大家!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