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人在天涯

在我国许多地方有城隍庙。“城隍”一词源于古代的城墙和护城河。
洞头居然有一座城隍庙,是在查阅村落资料看到的,非常好奇。因为洞头既无城墙,也无护城河,何来城隍呢?
这座洞头唯一的城隍庙,坐落在东岙小渔村。沿着东岙村陈府庙东侧的一条小路拾级而上,直到山顶,一座三门大开间,颇具规模的庙宇,就是城隍庙,坐北朝南,遥望东海。

第一次找到城隍庙,正是疫情期间。气喘吁吁来到道观门前,所有的大大小小的门紧闭,只能站在外面看全貌。大门前的三幅对联,颇具耐人寻味。
大门主联:
城主灵明扬善庇良弘正气
隍神威赫惩恶除奸保安宁
大门副联:
阳世三生积善作恶皆由你
古往今来阴曹地府放过谁
大门侧联:
清夜中认准真邪面目
良知上能分人鬼关头
沿着环岛公路,在东岙村的北侧山坡,有一个路口,车辆能进出,可以直达城隍庙。这一次,中间的大门开着,庙里两三位香客。迈进大门,映入眼帘的也是一副一副的镌刻在庙内柱子上的对联。本想“拜访”城隍神,那就先读读对联吧。
正殿主联:
阴报阳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
天知地知人知神知何谓无知
正殿侧联:
贪欲者阳世官判虽幸免
行奸人阴司法网总难逃
中柱主联:
进来摸摸心头不妨改恶行善
出去行行好事不负点蜡烛烧香
中柱侧联:
只因你当年算尽机关
难躲过此地追查线索
和大门前的三幅对联一样,简体字,好认能读;大白话,心领意会。很多的道观寺庙是有楹联的,但往往或不识字,或读不懂,唯独这里的对联是大众化的,让我找到识字的感觉。
轻轻询问香客,也许是守护人员,这里供奉的是哪位神仙等相关话题,摇头三不知。有点遗憾,是否对我这外人有所戒备呢。
庙内供奉主神城隍爷、城隍婆。具体是谁,不清楚。城隍庙供奉的神明,不像妈祖庙、陈府庙、杨府庙等等,有明确统一的祀奉对象,而是各地而异。“城隍神则是为国家民族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名将或为地方百姓造福一方的廉吏贤哲,他们有的名垂青史,有的功勋卓著,是备受百姓推崇爱戴的历史人物”,“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淑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来源于网络《城隍庙的历史由来》)。

飞檐的斗拱下,居然藏着一只蓝矶鸫(雌)。
走出大殿,大门左边有块牌子,中英双语,介绍“城隍庙”,字迹斑驳,难于辨认,大体同庙内的碑文。

庙内石碑全文如下:
清雍正年间,距今约两百七十年,由玉环县迁入,1999年修建,现占地682.8。城隍庙供奉有城隍爷、城隍婆、文官、武官、玄武大帝、大士爷、盘古爷、国外金银公、天后圣母、庐山祖师、杨府爷、陈府爷、金府爷、土地公婆、司马娘娘、林氏娘娘、三姐、五姐、方氏娘娘、送子娘娘、北斗娘娘、华山娘娘、观音菩萨、如来佛祖等。
城隍庙是供奉城隍神的庙宇,城隍神俗称城隍爷,系道教神名,原为民间信仰的地方守护神。南北朝时已正式称为城隍神。唐代封爵。五代时封为王,宋代列入国家祀典,各府、州、县皆立庙奉祀。明代城隍庙的规模仿各级衙门建造,俨然形成一套完整的阴司王朝的官吏系统。城隍神的职责由原来的守护城池,保障治安,逐步扩大为护国安邦,惩恶扬善,调和风雨,直至管领个人生死祸福等事项。
“城隍”两字,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祭祀仪式,为《周宫》腊祭八神之一。“城点指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隍神由原来的自然护卫神演变为包罗万象的监察系统。
真是中西合璧,佛道共奉,各路神仙大聚会。是否此座城隍庙的又一特色?

城隍庙的双重飞檐。记录时间∶20241012
要是各路神明共同发威,那真是法力无边,不管妖魔瘟疫,还是地痞恶霸,通通被制服在神法之下。共护一方安康,俗世百姓内心深处一个朴素的美好的愿望!
神明世界,是世俗世界的投射。世人按着自己的认知,安排彼岸。

东岙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