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 题:北京:“古都之脊”绽新彩 老城发展添活力
新华社记者罗鑫
市民舞彩绸、踢毽子进行休闲健身,书店员工在树荫下摆书摊,游客徜徉而行……8月,一个晴朗的周末上午,干净、开阔的北京钟鼓楼广场充满生机与活力。
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钟鼓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这里有历史底蕴,也有生活气息,非常酷。”西班牙游客巴尔迪维亚说。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它全长7.8公里,纵贯北京老城南北,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也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被誉为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脊梁。
随着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除了故宫、天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等热门打卡地,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中,以往相对小众的钟鼓楼、先农坛等也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申遗成功一年多来,北京围绕中轴线构建文旅新场景,推出多条主题游径和文化探访线路,不断丰富骑行、漫步等产品,满足中外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游客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
在鼓楼,萨尔瓦多游客克劳迪亚观看击鼓表演、体验数字撞钟,回顾北京钟鼓楼悠久的报时历史,聆听“暮鼓晨钟”的回响。日晷、碑漏、铜刻漏……看完中英双语展览上对中国古代计时仪器的介绍,克劳迪亚对记者说:“真是美妙的体验!我体会到了中国古代的时间文化和生活智慧。”
在鼓楼二层向南眺望,北京老城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独有的壮美秩序舒展开来,景山万春亭、北海白塔等清晰地映入眼帘。
北京中轴线申遗历时十余年,不少文化遗产在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中焕发新活力。鼓楼各券洞重新连通、恢复原貌,运用数字技术、互动装置等进行布展后,成为提供丰富文旅体验的热门打卡地;明清时期皇帝祭享先农、亲耕耤田礼成庆贺之所,有着560多年历史的庆成宫,经过文物腾退、非文物建筑拆除、彩画保护、本体修缮等工程,古建筑格局得以恢复,向公众开放;明清时期北京内城的正南门——正阳门的箭楼经过修缮保护和布展,再次对公众开放,成为文化会客厅……
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的公众参与度也在不断提升。“钟楼的展览将北京、华盛顿、巴黎的城市轴线进行比较,视角特别新颖。”北京市民刘女士带着上小学的儿子参观完钟楼后说,“孩子的暑假作业就是画中轴,希望孩子能画出一条体现中国气韵、融合多元文明色彩的北京中轴线。”
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越来越多关心文化遗产保护的人们加入到北京中轴线的保护队伍中来。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遗产监测部主任周子予说,通过手机登录“云上中轴”小程序,大量公众参与到“数字打更人”活动中,对北京中轴线拍摄巡检照片、采集巡检数据。由政府主导、专业支撑、全民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新机制正在加快构建。
在北京中轴线南端、永定门城楼南侧,一座新立的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碑格外醒目。在永定门公园浓密的树荫下,北京市民高奶奶坐在长椅上惬意地摇着蒲扇:“北京中轴线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了,作为附近的居民,我感到非常骄傲。伴随着申遗的进程,这里越来越干净、越来越漂亮,还时不时有广场舞、音乐会等活动,北京中轴线已经不知不觉融入我们的生活。”(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