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边凡看世界”,这一次,我们将目光投向了云南省西南边陲,一个历经 600 余载风雨的佤族寨子 —— 左都古寨。它坐落于澜沧县雪林佤族乡的西北角,距离乡政府 13 公里,是佤族同胞聚居的村落,而左都大寨更是被誉为 “边境左都・佤山秘境” ,充满着神秘而独特的魅力。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艰难地穿透云层,洒在左都古寨的屋顶上,整个寨子仿佛从沉睡中苏醒。
云雾缭绕在古寨周围,如梦如幻,时而将整个村落笼罩,时而又悄然散去,露出错落有致的房屋、蜿蜒曲折的石板路和郁郁葱葱的树木,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
这里气候宜人,森林茂密,宛如一处宁静而神秘的世外桃源。古老而神秘的 “鸡笼式” 茅草屋依傍山峦而建,每一座都仿佛在诉说着佤族人民千年的故事,成为左都一道独特而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
踏入古寨,古韵的石板路蜿蜒向前,茅草屋错落分布,身着佤族服饰的村民来来往往,一幅和谐的生活场景映入眼帘。
而最吸引我的,是那一群群活泼可爱的佤族小朋友,他们就像古寨里的小精灵,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
孩子们大多穿着鲜艳的佤族传统服饰,女孩子的服饰色彩斑斓,绣着精美的图案,裙摆随风轻轻摆动;
男孩子则穿着简洁干练的对襟上衣和长裤,显得精神抖擞。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眼神中透着好奇与友善,望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毫不怯生。
在寨子的中央空地上,一群小朋友正在嬉戏玩耍。他们有的在跳绳,绳子在他们脚下快速地飞舞,伴随着清脆的笑声;有的在玩弹珠,小小的弹珠在石板路上滚动,孩子们专注地盯着,为每一次的击中欢呼雀跃。
还有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用树枝在地上画画,互相展示着自己的作品,时不时发出欢快的讨论声 。
我走近他们,微笑着打招呼。孩子们立刻围了过来,用不太流利但充满热情的汉语跟我交流。
一个扎着两个小辫子的小女孩睁着大大的眼睛问我:“你从哪里来呀?” 当得知我来自远方的城市时,他们眼中满是羡慕和好奇,纷纷向我询问城市里的样子。
“城市里有很多高楼大厦吗?”“是不是到处都有汽车?”“你们也会像我们一样在山上放牛吗?” 一连串的问题,让我感受到他们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
我一 一 耐心解答着他们的问题,同时也对他们的生活充满好奇。于是,我问起他们在寨子里的生活。
一个小男孩兴奋地说:“我们每天都会帮家里干活,早上起来会去放牛,牛儿可听话啦!然后我们会一起去上学,学校里有很多小伙伴。
放学后,我们就可以在这里玩啦!” 说起学校,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他们告诉我,学校虽然不大,但是老师们都很和蔼,会教他们读书、写字、画画,还会给他们讲很多外面世界的故事 。
这个小姑娘跟我说:现在正值放暑假,她们足跟妈妈来景区对游游客进行左都佤寨的义务防火宣传的。
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充满了自豪。
一个小女孩主动为我唱起了佤族民歌《梳头调》,“弯弯的木梳细又长,稚嫩的歌声清脆悦耳,仿佛带着我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纯真爱情的年代。
其他孩子也跟着哼唱起来,他们的歌声回荡在古寨的上空,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韵味 。
唱完歌,孩子们又热情地邀请我去他们家里做客。我欣然答应,跟着他们穿过一条条小巷,来到了其中一个孩子的家。这是一座典型的佤族 “鸡窝式” 茅草屋,屋子虽然不大,但收拾得干净整洁。
屋内有一个火塘,上面架着锅,煮着香喷喷的饭菜。孩子的父母热情地招呼我坐下,给我端来热气腾腾的茶水。我坐在火塘边,与他们一家人聊天,感受着这份浓浓的佤族情谊 。
随着时间的推移,夕阳渐渐西斜,给古寨披上了一层金色的余晖。孩子们在金色的光芒中奔跑嬉戏,他们的身影与古寨的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美丽而温馨的画面。
此时,新建起的左都小剧场里响起了欢快的佤族音乐,村里的文艺队开始练习佤族歌舞。孩子们听到音乐,也兴奋地跑过去,加入到跳舞的队伍中。他们欢快地跳着、笑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
左都古寨,这个隐匿在群山之中的佤族村落,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小朋友而更加生动有趣。
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纯真、热情与希望,也看到了这个古老佤族部落的生机与活力。
相信在未来,左都古寨会在这些孩子们的努力下,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而他们也将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
天真幸福的澜沧左都佤族古寨佤族小朋友。他们是古寨的未来和希望,传承着佤族的文化和传统,同时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
本文作者跟着边凡看世界:在澜沧左都佤族古寨与佤族小朋友在一起。
中国摄影旅游网云南站的摄影师,走进这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边境左都・佤山秘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