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小杨营镇有一个村叫“文昌村”,村民总是自豪地说,我们村有两宝,一是村内有一座很灵验的“文昌庙”,村子也因此而得名,再就是村南边,横跨在刁河上的明清时期修建的石板桥。
刁河发源于内乡桃溪镇,河水性情刁顽,它从北边蜿蜒而来,在村前向东折去,因河道在拐弯处突然变低,这一段的水流便格外湍急。

这座古朴的石板桥就横跨在奔腾咆哮的刁河上,全长五十多米,宽五米,高三米,共有十个桥墩,十一个桥孔。
这么长的石板桥,历经四百多年风雨,依然顽强地屹立着,至今仍是村民出入村庄的交通要道,这难道不是奇迹吗?

每次经过文昌村,我总要在这座桥边站立一会,好像去见一位久违的朋友,不期而遇,又悄然离去。
今年暑期,天气干旱,刁河也完全干涸,河床裸露,现在应该能近距离审视古桥了,于是,我又骑车前往文昌村探访。
谁知刚走下河堤,便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原来,今天中午,刁河才刚刚来水。
远远望去,只见两边引桥上新修了水泥路面,对岸的枫杨树下面,增添了几块碑刻。
走到碑前,才发现,一排共树立了五块石碑,右边的看样子应该为明代古碑,上刻:奉贺岳君新修五券大桥,落款为,大明万历三十七年正月恩赐。

看完关于这座桥的详细记载,我才恍然大悟,了解了这座桥的得名原因和修建经过。
这座桥为何被称为“岳大桥”或“五龙桥”?
这还得从明朝万历年间说起,文昌村南边的岳营村,出了一个三品高官叫岳天佑,时任都察院副都御史,有一年奉旨南巡,想顺便回家看看。
当行至文昌村时,刚好遇到河水泛滥,很多行人被阻断在北岸,不能前行。
为了方便百姓出行,岳御史便上书朝廷,请求让他留下来修路建桥,朝廷很快同意了他的要求。
村民还传说,岳御史有一个女儿嫁在刁河北岸,每年回娘家都很不方便,也多次向岳御史提起。
当时,建桥全部用的是几百里外运送过来的大青石,耗资巨大。现在,附近村庄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岳一石,宋八斗,王家擓来两箩头。所用的银两铜钱都是用斗计量的。一石等于十斗,岳御史带头出钱集资,捐献了十斗银两。
桥建成后,朝廷颁发圣旨庆贺,当地百姓特以勒石立碑,以示纪念。
刚建成时,为五孔拱桥,每孔嵌一石龙,龙头朝西,龙尾朝东,中间三条嘴张着,若啸呼状,两边的抿着嘴。

因此,开始,大家称之为五龙桥,后来,因感念岳御史体恤民情,便称之为“岳大桥”。
清朝乾隆年间,桥被大水冲垮,重修时改为十一孔。
民国初年,石板桥又被洪水冲垮,在岳御史后人的带领下又一次捐资修复,并在两端加了引桥。
你看,一座石板桥,也如此文化厚重,它凝聚着多少家乡人殷切的乡梓情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