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交通】
盛夏时节,躲进青山绿水间,过上几天惬意慢生活,踏寻夏日清凉,成了城里人最爱的消暑方式。
“这真是个宝藏避暑胜地,有山水,有古镇,可以带娃戏水玩耍,也能游览人文历史,拍照更是绝美。”7月下旬,趁着孩子放暑假,杭州人方雯带着一家四口人来到金华浦江虞宅乡,在壶源江畔玩了漂流,坐了滑板车,逛了文创集市,一玩就是一整天。
在浦江北部,群山连绵、溪涧纵横之间,有一条县道侯蒲线与壶源江交相辉映,如同一条银色的纽带,指引着来这里寻找“清凉”的人们。游客们沿着侯蒲线边走边游,流连在这青山秀水间,炎热暑气都消散在空气里。
侯蒲线公路
路景共建
让公路融入风景
沿着侯蒲线开车,处处皆是风景。蜿蜒曲折的农村路,串联起了一个个民俗村落,还有一道道山川美景。这几年,城里人蜂拥而至,在社交平台上,这里也被网友称为“宝藏打卡地”,不仅有虞宅壶源江漂流,沿线值得游览地方还有很多,17K露营公园、泊隐柳秀、大畈营地、上河诗人小镇、罗家源月牙湖。
侯蒲线全线近30公里,是当地百姓出行的主要道路,起点位于虞宅乡侯树岭脚省道S219交叉口,终点在中余乡蒲阳村,这一路民风独具特色,不仅山水秀美,还时不时可以看到卖高山果蔬的店家,热情地迎接来自各地的宾客。
侯蒲线沿线的大畈营地
依托路网密度高的交通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资源,这个位于偏远大山里的小县城浦江,找到了一条“路景共建、交旅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前些年,当浦江开始重点发展旅游业、农业,一条条蜿蜒而行的农村公路,串联起了沿线分散资源,不仅让乡村的人气旺了起来,经济也有了显著发展,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共富。
如今,侯蒲线已成了一幅“路中有美景,景中有服务”的画卷。随着外地游客越来越多,侯蒲线沿线建设了侯树岭脚、大畈村等节点景观10余处,公路与溪流间壶源江绿道穿行,还投放“小浦出行”共享电动单车30辆,供大家便利出行,大大提升了游客的出行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浦江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连续7年达到5A级,实现绿色公交全覆盖、移动支付全覆盖、建制村500米半径公交站点全覆盖,目前侯蒲线运营公交线路30余条,日均班次260余班,其中旅游专线2条。
路景交融
牵起共富的纽带
一条美丽农村路,不仅是风景线,更是共富纽带。曾经,中余乡是浦江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因为大山阻隔、交通不便,一度人口外流严重、经济基础薄弱,与县内平原地区乡镇差距较大。
壶源江漂流
近几年,立足于独特的山地土壤,中余乡盛产的黄桃肉色金黄、饱满香甜,种植面积2000余亩,年产量约200万斤、产值近千万,随着交通的便利化,采摘游、直播带货等途径拓宽了黄桃销路,切实带动当地桃农增收。
初夏时节,人们走进黄桃种植基地,成片的桃林郁郁葱葱,果香四溢,令人胃口大开。这些年,中余乡的黄桃掀起销售热,还带动了旅游热潮,村里人气越来越旺。游客在享受黄桃美味的同时,还前往文化村落游玩,欣赏古韵建筑和自然风光。
而坐落于浦江县西北部的上河村,凭借着优良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打造出了一款款网红旅游产品,让乡村旅游迎来爆发式增长,年接待游客突破2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3000万元,村集体收入连年突破100万元。
侯蒲线
侯蒲线沿线住着的近8万名群众,靠着这条路的指引,农民们找到了“致富经”,乡村也奔向了共同富裕的大道。
“浦江通过农村路网、农村物流、公共交通的不断发展,给沿线黄桃、葡萄、高山蔬菜、茶叶等农产品带来了新出路,以‘农业+旅游’的模式,在把农产品卖出去、把客流吸引进来的双向奔赴中,激发出乡村发展的更多活力。” 浦江县公运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路景交融,美美与共。浦江侯蒲线是交通助力乡村振兴一个生动样板,在推动乡村经济共同富裕的同时,也为当地百姓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