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殷婷 纪培振
青州市庙子镇,藏着一座曾被石头“困”住的山村——北崔崖。八年前,这里是另一番光景:嶙峋的石灰岩山体裸露着,稀薄的土层挤在石缝间。“石多地少,种不出金疙瘩,年轻人都往外跑,村里冷清得只剩石头。”回忆往昔,北崔崖遇龙河景区总经理王海营的眉头依然会不自觉地锁紧。2013年,村集体账本上,收入一栏赫然写着:2万元。捧着青山绿水的“金饭碗”,却在“讨饭吃”。
命运的齿轮在2015年转动。村两委的目光,终于从贫瘠的石缝,投向了环绕村庄的葱郁山林和那条奔流不息的遇龙河。“守着绿水青山,为啥不能把它变成金山银山?”一场依托生态资源、彻底改写山村命运的探索,就此启程。
8月7日,“践行‘两山’理念 建设美丽山东”媒体行走进今日的北崔崖。如今,昔日的“石头荒”,已然化身为一处生机勃勃的生态乐园。
让山水“活”起来
景区的打造,重在敬畏自然、巧用天赋。726米高的牛角山垂直崖壁,以其原始险峻成为蹦极者的天然跳台;200余棵百年黄栌古树,静立守护,深秋便是漫山红妆的灵魂所在。一条3.7公里生态步道,串联起黑龙潭的幽深与老龙湾的灵秀,让游客在行走间尽览山水奇观。高空漂流穿林而下,亲水竹筏慢享溪光。正是这份对生态本底的极致尊重与智慧开发,让北崔崖在2023年荣膺国家AAA级景区,2024年游客量一举突破10万人次。
一本看得见的“共富账”
景区火了,村民的腰包如何鼓起来?王海营掏出了一本独特的“共富账本”:“我们不是光自己吃肉,要让乡亲们喝上汤,尝到甜头。”王海营说。收益分配清晰透明:现金入股方占50%,村民集体分红30%,村集体提留10%,剩下10%作为景区发展的“活水”。2023年,北崔崖的每一位村民,都实实在在地从村集体领到了580元红利。钱不多,却是“绿水青山”分红的头一遭,意义非凡。
曾经无人问津的荒坡、石缝地,如今成了“香饽饽”。景区以每平方米2元的价格流转村民土地,沉睡的资源被唤醒,化作村民手中稳定的租金收入。景区的大门敞开,更是村民家门口的“就业驿站”。31名村民穿上了环卫服、安保制服,当起了导游;20户村民的农家乐灶火正旺,飘出诱人的饭菜香。“务工赚薪金、股份分股金、旅游挣现金”的“一地生三金”模式,让村民的增收路越走越宽。“现在守着家门口的山水就能挣钱,谁还愿意撇家舍业往外跑?”正在自家农家乐张罗饭菜的王先生,笑容里透着满足。
石头缝里淌出“金水”
北崔崖的“点绿成金”远不止于旅游。山间清冽甘甜的泉水,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成了大自然的又一馈赠。村里自主设计推出的“北崔崖”牌矿泉水,每年50万瓶的清泉涌向市场。山里的宝贝——山楂、小米、香椿,经过巧手深加工,借助供销系统和电商平台,年销售额也突破了40万元。石头缝里,真的淌出了“金水”。
山乡蝶变,青山作答
从“穷得只剩石头”到“游客盈门、产业兴旺”,北崔崖的蝶变,是一部写在青山绿水间的“共富经”。这里的每一块沉默的石头,每一道奔腾的溪流,每一棵挺立的古树,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北崔崖的故事,为无数渴望振兴的乡村,提供了一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却能吃得长久、吃得幸福的鲜活样板。山风过处,仿佛能听到这片土地满足的叹息:这方山水,终于养活了它的子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