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至8月6日,由中国侨联主办、宁夏侨联承办的2025“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宁夏营开营,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比利时、沙特阿拉伯的50名海外华裔青少年,跨越山海,相聚塞上江南,在为期10天的夏令营中,循着中华文化的根脉,触摸宁夏大地的肌理。从传统技艺的研习到结对体验的浸润,从自然奇观的探秘到人文遗产的溯源,海外华裔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根、魂、梦”意识,让炎黄子孙的血脉深情在黄河岸边静静流淌。
文化课堂传薪火 千年技艺润人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血脉,更是海外华裔青少年连接祖国的精神纽带。夏令营以“文化课堂+实践体验”的形式,为营员们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中华文化盛宴。
7月29日清晨,在石嘴山市第三中学的升旗台前,五星红旗伴随着朝阳冉冉升起。营员们身着统一营服,神情肃穆地注视着国旗,嘹亮的国歌在校园回荡。这场庄严的升旗仪式,成为他们“寻根之旅”的特殊开篇。
夏令营的文化课堂如一扇扇窗口,让海外华裔青少年窥见中华文化的深邃。中华传统服饰课上,一件件马褂、汉服陈列在眼前,营员们抚摸着云锦的纹路,听老师讲述“上衣下裳”的礼制渊源。营员罗予琪穿上汉服,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赞叹不已:“原来古人的衣服这么讲究,每一个细节都有意义。”
民乐课堂上,一曲充满宁夏乡土气息的传统民歌《绿韭菜》成为最令人难忘的环节。老师先是用悠扬的唱腔示范了这首传统民歌,“院子里长的是绿韭菜啊……”朴实的歌词配上明快的旋律,瞬间拉近了营员们与这片土地的距离。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歌曲里的生活气息,老师笑着拿出一捆新鲜的韭菜,给每位营员分发了一根。翠绿的韭菜握在手中,起初大家脸上满是疑惑与新奇。
“大家想想,田间地头的韭菜迎着风生长,就像咱宁夏人爽朗的性子,唱的时候要带着这份鲜活劲儿。”老师的引导让营员们渐渐进入状态。握着韭菜,仿佛真的置身于田间,歌声从拘谨变得舒展,从生涩变得嘹亮。“你不要割呀,就让她绿绿地长着……”简单的歌词唱出了生命力,也唱出了对土地的热爱。
最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全体营员举着韭菜齐声合唱。翠绿的“小旗子”随着节奏轻轻摆动,歌声里满是新奇过后的投入与热情,将宁夏民歌的质朴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堂别开生面的民乐课,不仅让营员们学会了一首民歌,更让他们在触摸土地、感受生活的过程中,读懂了歌声里的文化密码。
艺术的交融在课堂之外同样绽放着光彩。7月30日晚,在石嘴山市第三中学的操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草地音乐会热闹上演。营员们与当地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谱写着欢乐的乐章:营员张夏琳优雅弹奏钢琴,纳伊洋用阿拉伯语热情演唱;而石嘴山市第三中学的学生们则以《告白气球》《江南》等耳熟能详的歌曲热情回应。夜色中,歌声、乐器声与掌声相互交织,汇成了一场独特的对话与交流。
文化课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海外华裔青少年在一招一式、一笔一画中,读懂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结对灯火连两地 寻常烟火最动人
7月31日傍晚,大武口社区的巷弄里传来一阵悠扬的琵琶声。夕阳的余晖透过老槐树的枝叶,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光点,与琵琶弦上流淌的《茉莉花》旋律交织成画。
原来,这是来自德国汉华中文学校的营员萨莫伊岑·美丽正跟着石嘴山第三中学学生蒋雨桐在家里学习琵琶。蒋雨桐纤细的手指在四根弦上灵活跳跃,萨莫伊岑·美丽则屏住呼吸模仿着按弦的角度,指尖偶尔滑出不和谐的音符,两人便相视一笑,从头再来。“这虽然是我第一次接触琵琶,指腹按在弦上有点疼,但在雨桐的耐心指导下,我已经能弹出简单的乐句了,进步很大。”萨莫伊岑·美丽举着琵琶,眼里闪着兴奋的光。
这样新奇的结对体验,是夏令营最温暖的篇章:
营员王伊诺刚走进结对学生马一涵的家门时还带着几分羞涩,接过马一涵妈妈递来的冰镇酸梅汤,指尖触到玻璃杯的凉意,那份拘谨便随着酸甜的滋味悄悄化开;
厨房里,韭菜鸡蛋饺子的香气最是勾人——石嘴山第三中学学生郑涵月的妈妈系着碎花围裙,教营员张舒蔓把剁碎的韭菜与金黄的鸡蛋碎拌匀,演示如何捏出月牙般的褶子。看着案板上摆满了形态各异的“作品”,大家笑作一团,下锅时溅起的水花里都裹着笑声;
营员马伊一和吕远方总念着结对生活中那股融融的暖意。清晨醒来时,餐桌上摆着温热的小米粥和刚出锅的油饼;
晚饭后坐在沙发上,石嘴山第三中学学生何海懿的妹妹递来洗干净的水果,又把画册里最得意的涂鸦摊开在她们面前,指着画中歪歪扭扭的太阳和笑脸,叽叽喳喳说要“分享快乐”。
“石嘴山第三中学的同学和她们的家人,热情得就像沙漠里的太阳,不绕弯子,直直地照过来,浑身都暖洋洋的。”马伊一说。
晚饭后的时光最是惬意。大家围坐在沙发上聊天,从学业压力到家乡习俗,从对未来的憧憬到对美食的偏爱,话题像藤蔓一样蔓延,偶尔遇到语言不通的地方,便用手势比画着笑成一团。
结对活动的灯光照亮的不只是夜晚,更让孩子们明白,无论身在何处,“以礼相待、以情相连”的处世之道,永远是最珍贵的行囊。那些一起包饺子时沾在指尖的面粉,合奏时跑调的音符,深夜里相视而笑的瞬间,早已在每个人心里种下了一颗名为“温暖”的种子。
山河踏遍识宁夏 壮游千里拓胸怀
“看这太阳神岩画,五千年前的先民就在用线条诉说对自然的敬畏。”在贺兰山岩画景区,讲解员的声音被营员们的惊叹声所淹没。营员们盯着一幅“双羊图”岩画,手指不自觉地在石壁上描摹:“课本里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此刻才真正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震撼。”
在镇北堡西部影城,营员们抚摸着明城的夯土墙,听《大话西游》的取景故事,理解“废墟中诞生的艺术”;在源石酒庄,营员宋启元看着葡萄藤架下的滴灌设备,惊讶于“我们的葡萄种植工艺已经这么先进”;水洞沟遗址的钻木取火演示前,营员甘钰程屏住呼吸,当火苗升起时,他忽然明白:“原来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文明的。”
自然与人文的交织,在沙坡头达到极致。营员们踩着细软的黄沙攀上沙丘,只见黄河如一条金色的绸带,在脚下蜿蜒流淌。“沙漠里怎么会藏着这样一条美河?”营员张夏琳忍不住发问,讲解员笑着解答:“这可是宁夏人一代代治沙造林,硬生生在沙漠里护出来的成果。”
农家小院里香飘四溢,营员们围在灶台边,跟着村民学做馓子和油饼。面团在手里转着圈儿变成金黄的环,油饼在热锅里鼓起圆滚滚的肚皮,溅起的油花带着面香扑在人脸上,热闹得像是过年。营员马睿涵指尖还沾着没擦净的面粉,眼睛却亮得像落了星星:“我虽然以前吃过馓子,但今天还是第一次亲手揉面做馓子、炸油饼,非常好吃。”
行程的最后一站,凤凰幻城的贺兰石雕刻体验让文化记忆落地生根。营员单如壹小心翼翼地用刻刀在石料上雕琢,当“福”字的轮廓渐渐清晰时,她忽然想起民宿家庭贴在门上的“福”。“从岩画到石刻,从民宿到课堂,原来这些碎片早就拼出了‘中国’的模样。”
8月6日的银川河东国际机场,离别的拥抱格外用力。营员杨阳的行李箱里,装着剪纸作品、干枸杞,还有很多宁夏特产,“我会告诉我的同学,中国不只是长城和熊猫,还有宁夏的星空、黄河的落日,以及像家人一样温暖的人们。”
10天的旅程虽有终点,但寻根的脚步从未停歇。当海外华裔青少年带着满满的记忆与牵挂飞向五洲四海时,他们行囊里装着的,不仅是贺兰石的冰凉、枸杞的甘甜,更是一份对“根”的认同、对“魂”的领悟、对“梦”的向往。正如营员们在闭营仪式上合唱的那首《龙的传人》,旋律会消散,歌声会远去,但血脉里的联结,终将在时光中愈发清晰。
(记者 马 敏 实习生 朱 睿 文/图)
编辑:马晓婷
校对:张锦倩
审核:瞿玩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