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山海 阅长城——行走长城文化经济示范带·长城文化篇】
长城作卷 光影为笔
——山海关长城演艺的“破圈”密码
有山、有海、有长城,在中国690多座城市中,秦皇岛是将“山、海、城”这三种资源展示得最为集中和明显的城市。
在这里,山海文化和长城文化正日益从历史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文化资产,实现着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共生。
《赴山海 阅长城——行走长城文化经济示范带》系列报道,立足秦皇岛“山、海、城”三位一体的独特性,希望通过历史纵深、人文温度与当代传承的融合叙事,立体展现山海之间、长城脚下,文化与经济的活泼互动与生动融合。
“大人,我等乃济南府人士,出关采购药材,这是通关文牒,请验看。”阳光洒在山海关古城的城墙上,东门外,一列身着汉服的游客手持仿古文书,正与“守关将士”对答。
这是《通关文牒》沉浸式演艺的现场——游客扮演的明朝商人,在通关文牒的递接与勘验之间,六百年前边关的气息骤然可触。
当长城成为流动的剧场,文化于此可触可感,旅游因之魂魄充盈。这座曾见证铁马冰河的巍巍雄关,悄然完成了从“冷门遗迹”到“现象爆款”的蜕变,正实现着由“流量过客”至“文化留量”进阶。
雄关云深处
长城为笺写情长
当鼓槌砸向鼓面,声浪如惊雷滚过天下第一关城楼。《长城战鼓》擂动山河。
鼓点激荡间,游客眼前仿佛升腾起古战场弥漫的烽烟,耳畔是穿越千年的呐喊。鼓声如潮,瞬间将人卷入金戈铁马的岁月长河。
鼓声未歇,雄关之下又现森严气象。“将士巡游”队列如甲片叠压脚步踏响青石。游客驻足屏息,瞬间置身于这座明代军事重镇的中心,威严气势扑面而来。
而在另一隅碧波之上,“非遗独竹飘”的仙子踏竹凌波而来,水面漾开圈圈涟漪。
关城内的“将士巡游”表演。
刚烈与柔美,就是这般在古城墙下交织。
“我刚看了沉浸式实景演出,还被随机拉入剧情扮演角色。”来自吉林的游客姜丽影不仅被实景演出的宏大场面所震撼,参与其中的体验更令她久久难忘。
当号角撕裂空气,众人又被引至两侧看台,一场惊心动魄的实景马战在眼前展开。战马嘶鸣,刀光剑影在撼人音效中直扑眼前,游客仿佛置身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
实景演出马战场景。
如果说实景马战是精彩打斗的视觉盛宴,那么距天下第一关城楼800米的长城剧场内上演的《长城》,则是一场直击灵魂的深度震撼。
观众跟随白发老石匠的脚步,开启一场奇妙的时空穿越之旅。50分钟的行进式观演,从“复活”的深沉叩问到“光明”的礼赞,将秦皇岛独特的山、海、长城地域景观与流传于此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元素巧妙融合。
“我们希望以青春的叙事唤醒沉睡的史诗,让长城精神在震撼中扎根心灵。”总导演梅帅元表示。自2021年9月10日首演以来,《长城》已累计演出1000多场,吸引了超25万观众。
“散场灯光亮起,孩子们总忍不住奔向古老的城墙,去触摸真实的砖石——历史从抽象的符号,变成了掌心的触感。”导游王颖深有感触地说。
这触感,延伸至古城的经济脉搏。长城演艺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山海关从“匆匆过眼”到“深度沉浸”的转变。游客驻留时间悄然延长2至3小时,周边餐饮与住宿消费应声跃升超30%。特色民宿“长城脚下”那间可眺望巍峨烽燧的“烽火台观景房”,需提前两周预订。
山海熔金时
光影古城化诗行
白日的演出令人震撼,夜晚的演艺更是流光溢彩。
当夕阳熔尽于苍茫山海,天下第一关的城墙转瞬化作巨幅画布——裸眼3D技术泼墨挥毫,徐达率将士筑城的浩荡场景奔涌而来,“戚家军”森严阵列、铁甲铿锵似要破壁而出……
“仿佛真的穿过六百年时光,摸到了将士们冰冷的铁衣。”沈阳游客陈女士忍不住伸手触摸光影中的古人铠甲。
这场名为《观·山海》的18分钟光影盛宴,成功地运用科技魔法将静态历史遗产变为动态史诗。
《观·山海》余韵未消,纳兰性德的词句“身向榆关那畔行”已在瑞莲阁公园化作流动的篇章,通过“光影科技+历史叙事+多维互动”的演绎模式,让历史“活”了起来。
“历史要‘活’进游客的手心与脚下。”山海关区第一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薪阳一语道出公司大力推广长城演艺的缘由。
入夜的古城,流光溢彩。民俗步行街上,“戚家军”士兵与游客共尝桲椤叶饼;關市说书场内,古装打扮的伙计们吆喝着“通关文牒”造型的文创雪糕……历史与现实在此完美交融。
關市说书场前人头攒动。
无论是灯光下漫步古城,感受古今交融的魔幻时刻,还是欣赏实景仿古表演《关城往事》,沉浸在精彩的剧情中,游客们都能领略到山海关独特的魅力。一幅“夜秀、夜游、夜宴、夜购”的长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龙跃沧溟间
节庆如潮逐新声
农历二月初二,山海关老龙头,来自全国15个省(区、市)的19支舞龙队伍在此集结,1300余名参演者手中彩龙翻飞,金色龙鳞在晨光中化作奔腾的波涛。
激越的鼓点与海浪拍击古老石基的潮声共鸣,30项非遗技艺在古老城墙下绚烂绽放。这场“非遗+体育+长城”的盛宴,将传统节庆一举点燃为爆款IP。
农历二月初二,山海关老龙头举行全国舞龙大会(资料片)。
“以前总觉得非遗是博物馆里蒙尘的旧物,可当彩龙真的在长城垛口间翻腾起来,历史仿佛有了心跳与温度。”来自天津的游客李女士,指尖轻轻拂过瓷片刻印的“长城砖纹”,这已成为她深度参与长城文化叙事的独特印记。
7月19日,天下第一关城楼下再度沸腾,第六届浑锅文化节盛大启幕。这道承载六百年烟火气息的山海之味,以景泰蓝为美器,十几种山海精华在锅中堆叠出生活的富足图景:五花肉肥润、八爪鱼鲜弹、大对虾红亮、酸菜丝爽脆……蘸上融合麻酱、腐乳与糖蒜的秘制酱料,每一口都是山海滋味的交响。
盛夏的古城,数十桌浑锅蒸腾着人间美味,两百人围坐共飨的盛大场景,在雄浑长城的围绕下,更显团圆的可贵与温情。
据了解,浑锅文化节将持续到8月24日。而为了让步履匆匆的游客也一饱口福,创新的“行走浑锅杯”又让堂食变成可携带的小吃。
游客边品尝浑锅美食边观看《身向榆关那畔行》实景剧。
待秋风吹至角山,这里又将是另一番绚烂景象。角山脚下铺展成菊的海洋:金辉灿灿、素雪皑皑、紫云袅袅……在去年百菊竞艳的基础上,今年景区将增加长城采风活动。
从年初古城的年博会,到端午的茶艺节,再到盛夏沸腾的浑锅节……山海关以“月月有节庆”的精心,织就一张魅力四射的文旅网。游客人均停留时间从1.5天显著延长至2.8天。
三年深耕的“非遗+节庆”矩阵终迎硕果:年博会三大主题12次闪耀央视荧屏,《新闻联播》除夕夜的隆重推介更赢得全网超500万次深情瞩目。
当节庆的烟火照亮长城砖石,山海关正以长城演艺为桥梁,在游客的流连与惊叹中,完成从历史坐标到鲜活目的地的华丽转身。
记者手记
细节最能打动人
站在天下第一关城楼上,耳畔《长城》主题曲悠扬回荡。这座历经六百年风雨的雄关,正以鲜活灵动的姿态拥抱世界,也让我在采访中深深触摸到文旅融合的力量。
漫步山海关,最打动我的,是藏在细节里的文化自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龙舞得如长城一般随山脊起伏,研学导师蹲下身给孩子讲述长城砖的烧制密码,民宿老板信手拈来几段关城轶事……这些细碎却温暖的瞬间,让长城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生活中的鲜活样本。
山海关文旅的“出圈”,源于对在地文化的深度开掘与创意表达:浑锅宴的铜锅上刻着城墙垛口,民宿的窗花暗藏敌楼分布……正是这些细节让长城文化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方式。
或许,“破圈”的答案就藏在这样的细节里——文旅融合的终极命题,从来不止于用光鲜的技术包裹文化,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在长城的砖缝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呼吸点”。
当歌之舞之的欢愉,最终沉淀为对文明的传承,这就是山海关给世界的长城答案。
文/记者:黄束
图/记者:陈立桐
通讯员:赵鑫 张桐烨
编辑:张程程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